日前,“2024—2025学年全国中学生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预赛(四川赛区)”成绩出炉,据统计,今年四川赛区总计551人获奖,其中55人获得一等奖,168人获得二等奖,328人获得三等奖。
官方资料显示,全国中学生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英文名为Chinese Earth Science Olympiad,缩写为CESO)是面向全国中学生的地球科学竞赛活动,旨在普及地球科学知识,激发中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的兴趣,增强学习地球科学的能力,为参加国际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做准备;同时为对地球科学有兴趣且学有余力的中学生提供进一步提高的机会,以发现、培养和选拔一批地球科学青少年人才。
截自:赛事官网
从今年参赛的成都市学校获奖牌总数排名来看,成都七中高新校区这样的传统竞赛强校占据榜首,共计29人获奖;天府第七中学作为“竞赛新秀”紧随其后,共计24人获奖。而在前三的榜单中,有一个学校的成绩令人惊喜:成都二十中。虽然占据榜三,但是学校的47位参赛选手中,有1人获得一等奖、5人获得二等奖、9人获得三等奖,获奖比例超30%,堪称“黑马”。
成都二十中地球科学奥赛获奖情况
那么,与传统五大学科竞赛相比,地球科学奥赛的学习难度会更低吗?是不是人人都能学?这一赛事的含金量与认可度如何?又能够为学生带来哪些升学机遇?为了解答这些问题,我们与今年在四川赛区中拿到一等奖的成都二十中同学及其竞赛教练聊了聊。
张隽逸是成都市第二十中学校高二八班的一名同学,在今年的地球科学奥赛预赛(四川赛区)中拿下了省一等奖的好成绩。
对于一路踏实备赛的张隽逸而言,这个成绩可谓顺理成章。二十中地科奥赛班的老师王红指出,他能够持续为自己的兴趣爱好努力、深耕的态度,是张隽逸在省赛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张隽逸手持获奖证书留念
图据成都市第二十中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
“每周五下午6点40分,其他班的同学都放学后,我们开始上奥赛课,一口气上三节,直到9点过才结束。”张隽逸说。
而除了常规的竞赛课程之外,张隽逸还会在平日里给自己“加量”。到赛前的最后两周,他平均每天抽出1到2个小时的空余时间,一面刷真题,一面翻书、查漏补缺。所以,即便张隽逸在赛前评估自己对知识的熟练程度和磨合度稍有欠缺,还是在省赛拿下了令自己满意的成绩。
每周五晚的奥赛课
如此自律又踏实的张隽逸,为什么选择了地球科学奥赛,而不是大热且更具升学优势的五大学科竞赛呢?
“地球科学奥赛近几年新兴,不如五大学科竞赛受欢迎,但我学这个并不是为了升学。”张隽逸回答道,一切是始于兴趣。
“地理能够阐释生活,是我看世界的方式。”张隽逸说,在还没有桌子高的小时候,他第一次见识到都江堰水利工程,对于那时的自己而言,这里只是游玩的景区。但等到在地理学科中再认识都江堰,眼前的景区有了地理知识的结合时,他才意识到,能够顺应大自然解决生存难题的古人,多么智慧与伟大。
而这门学科带给张隽逸的反馈不止于生活,兴趣使然的学习让他这门课的成绩也居于班级前列。“古人说,量材(才)而授官,就是说我们应该做自己擅长的事,这样也更容易出结果。”因此,在高考选科时,张隽逸毅然选择了地理,并在成都二十中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研究院的号召下,参加了奥赛班。
但即便参加了奥赛班,张隽逸也并没有想通过竞赛获得特别多的东西,也没有大学攻读地理基础学科的想法。“我就是想在高中的时候做自己喜欢的事,有一点点成绩就可以。”他说道。
所以虽然没能入选四川省队进入决赛,张隽逸也不气馁。竞赛成绩是锦上添花,他更希望竞赛能够提高自己的地理高考成绩,在新高考选科模式上获得一些分数方面的优势。
地理带他看世界,地球科学奥赛也将带他走向更大的世界。
以赛带学,其实也是成都市第二十中学校开办地科奥赛班的初衷。
地理老师李佳伟告诉我们,在新高考之前,地理属于传统文科。然而,地科奥赛其实并非纯理论或者纯文科的知识,还包含了地质学(含地貌学)、地球物理学、地震学、气象学、海洋学、天文学和环境科学等地球科学领域的知识和能力。所以在四川新高考背景下,地理可以与其他学科组合,比如:物理+地理+化学。“尤其是物理+地理,对于地科奥赛来说就是最强组合。”李佳伟说。
在新高考的契机下,学校在刚刚完成选课的新高二班级中选拔学生备战地科奥赛。“目前奥赛班一共40位同学,其中一半都是‘物化地’班的。”
老师带着同学们深入自然环境进行实地考察
而奥赛的学习强度与难度,也能够真正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首先在地理知识方面,奥赛的知识体系囊括了不少大学地理专业的学习内容,一个拿到地科省赛一等奖的高中学生,其知识储备相当于一名本专业大二学生。李佳伟表示:“相对于高中地理来说,地科奥赛会更深、很难,所以如果掌握奥赛的知识,学习高中地理也会更加如鱼得水。”
更何况,学科竞赛会经历长时间、高强度的学习训练,本身就是一种对孩子意志品质的磨炼与学习习惯的培养。而备赛也需要阅读大量的材料,也是对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审查能力的培养。
另外,虽然地球科学奥赛起步较晚,也不如传统五大学科竞赛,能够让学生在“强基计划”中占据升学优势,但它的含金量和认可度并不低,也能够为考生带来一定的升学机遇。
李佳伟表示,目前在地球科学奥赛省赛中获得二等奖及其以上的学生,在部分高校综合评价招生模式的初审和校测阶段,有较大的优势。
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所公布的2024年综合评价招生简章为例,在报名条件一栏,明确提及了在全国中学生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省级二等奖及以上的成绩,可以作为报考条件。
截自: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官方微信公众号
在江苏大学2024年的综合评价招生简章中,地球科学的奥赛获奖情况也与传统五大学科竞赛“并驾齐驱”,作为学科特长的证明材料。
截自:江苏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
今年,全省共2486名考生参与了全国中学生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预赛(四川赛区),相比前几年,参赛人数显著增加。可见,伴随着高校对地科奥赛的重视提高,该学科竞赛的热度也在攀升。
那么如果孩子在初中阶段展现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又该如何准备呢?
李佳伟首先表示,不建议将地球科学奥赛作为升学的途径。“目前这条路径还是太狭窄了,可能限制孩子今后的发展。”毕竟引入地科竞赛的初衷,是让孩子更深入地接触自己喜欢的东西,拓宽视野,获得更多的升学机会。“即便不是最顶尖的学生,也可以去尝试不同的赛道,去丰富自己的高中生活。”
目前成都市有包括二十中在内的多所学校都开办了地球科学奥赛班,如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成都列五中学、成都第十八中学、成都市石室成飞中学等。孩子可以在高一选科时选择地理学科,然后通过选拔进入奥赛班学习。“奥赛班都会配置专门的老师,而随着这一学科竞赛逐渐普及,我们学校也有今后配置竞赛教练的计划。”李佳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