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书韵
编者按:今年年初,人工智能DeepSeek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而在此之前,麻省理工学院迈克斯·泰格马克教授已经在《生命3.0:人工智能时代,人类的进化与重生》一书中作出相关预言,这本被《科学》《自然》两大权威期刊同时推荐的著作不仅为理解我国AI发展态势提供了外部视角,更提供了审视未来的全景式思维框架。
“党校书韵”专栏第四期邀请的青年学者是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阮泽楠老师。阮老师文笔凝练生动,概括了书中有关“生命三分法”“智能爆炸”“人类未来”等重要内容,并指出在AI时代保持人类独特性的思想锚点——未来生命形态的蓝图,此刻就在您手中展开。
△点击收听
《生命3.0》 人类未来命运的哲学与科技对话
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迅猛渗透社会各领域的背景下,每个人都面临着工作与生活上的诸多变革。自上世纪中叶信息革命爆发以来,类似的改变有的是渐进而缓慢发生的,以至于身处其中的人们并没有感到太多的异样,另一些变化则突然带来前所未有的震撼。一些敏锐的观点已经注意到,无论哪一种改变我们都不该轻视,它们可能与我们人类的生命进程息息相关——譬如,我将推荐的这本由麻省理工学院著名物理学家、未来生命研究所创始人迈克斯·泰格马克(Max Tegmark)撰写的著作《生命3.0:人工智能时代,人类的进化与重生》(Life 3.0: Being Human in the A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该书英文原版自2017年出版以来,获得埃隆·马斯克、斯蒂芬·霍金、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等多位学界和业界领袖的极大肯定和赞扬,被《科学》和《自然》两大权威学术期刊同时刊文推荐,2018年中文版的推出,更因其对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现状的精准回应,成为国内学界及业界探讨的重要参考。
作为本书的论述基础,泰格马克在开篇将生命分为三个阶段:生命1.0版本的生物,例如细菌,其“硬件”与“软件”完全都由演化决定;处于生命2.0的生物,其“硬件”由演化决定,而“软件”则可以通过学习升级,典型的样例就是早期的人类;对于生命3.0的个体,其“硬件”与“软件”均可自主设计,拥有极高的自由度和创造力,例如我们理想中的通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AGI)。我们可以从这个分级得到的一个直观结论是,当前的人类显然没有达到“最理想”的生存模式,这也就引出了本书探讨的一系列问题:人类能达到生命3.0吗?如果能,什么时候以及以什么形式达成?这个过程中AI起到什么作用或产生什么影响呢?
汉斯·莫拉维克(Hans Moravec):人类能力地形图
在技术层面,泰格马克以“智能爆炸”(intelligence explosion)的假设为核心,分析了AGI可能带来的颠覆性变革。书中相关章节从近年来的AI伦理困境切入,探讨了就业、法律、武器等现实问题。作者指出,如果AI具备自我改进的能力,其发展速度将远超人类预期,甚至可能在几十年内实现从“人类水平”到“超人类水平”的跃迁。对上述临界点——技术奇点(singularity)的讨论,更直指一个核心问题:当AI的决策逻辑与人类价值观产生冲突时,人类是否还能保留对文明的主导权?对于这些意义重大的开放性问题,泰格马克通过大量思辨场景(如自由主义乌托邦、善意独裁者、人类沦为宠物等),揭示了不同选择路径下的可能性与风险。
在预测智能技术对未来社会的可能影响后,作者最后对人类意识进行了追问。泰格马克以物理学家的视角提出,智能本质上是物质处理信息的特殊方式,而人类的主观意识(即“感受质”)可能是信息整合的副产品。这一观点与神经科学、哲学领域的“整合信息理论”(integrated information theory,IIT)形成呼应,也引发了对AI是否具有“意识”的激烈讨论。作为物理学家,作者从信息传播速度的角度切入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因为电磁信号比神经信号快数百万倍,一个人脑大小的AI意识主体(假使成立)每秒拥有的体验可能比我们人类多几百万倍。然而,随着AI的尺寸越大,信息在其各部分之间流动所需的时间就会越久,一个地球大小的“盖亚”AI每秒钟大约只能产生10个意识体验,只和人类差不多——“这会促使大型人工智能将计算过程委派给尽可能小的子系统,以加快速度,就像我们的意识智能系统将眨眼反射委派给一个小而快的无意识子系统一样……我们有理由相信,对未来的人工智能来说,情况可能会更加极端。”因此,在AI通往AGI的路上,可能并非一味地增加尺寸规模就是最佳的策略。
时至今日,书中所探讨的诸多问题也已经逐渐从理论走向实践。我国作为全球AI发展的领跑者之一,去年年初以来明确提出“人工智能+”战略,并相应在算法研发、产业应用等行动层面的领域上逐步大力推进。在该书的中文版序言中,泰格马克做过一个预测:“大多数人工智能研究者认为,通用人工智能会在短短几十年内发生。如果这是真的,我认为这将发生在中国。”今年年初,由DeepSeek在国内外引发的巨大影响可以说很大程度上回应了这一预测。然而,正如作者书中所言,中国在AI领域的投入与潜力,使其更需直面书中提出的根本性问题:我们究竟希望创造一个怎样的未来?在就业结构被重塑、军事技术被军备竞赛驱动、伦理规则尚未完善的当下,如何通过政策设计和技术治理,确保AI服务于人类福祉而非相反?这些问题的答案,不仅关乎技术本身,更涉及对人类文明价值的深层反思。
关于未来的存在者是否真的能达到生命3.0的状态,这是一个既充满希望又令人担忧的问题。不过,相比直接达到生命3.0更现实的是,我们可能正处于一个可以被称为“生命2.x”的过渡期——即介于生命2.0与生命3.0之间,在这里人类与AI的合作关系日益紧密,从而大大扩展了双方的认知实践能力。在认知科学中,这也被称为心智的延展性(extensibility)。这一属性意味着,人类的认知能力不只局限于天然的脑内以及身体结构,还借助外部工具和技术得到扩展。通过使用智能手机或可穿戴设备,处于当代的我们可以即时访问大量信息,具备高效的通讯能力,这在早期人类看来可能是难以想象的。从每个读者个人的角度来看,当一些基础性的人类工作不断被AI取代,我们必须学会积极转入那些尚未被技术潮水淹没的复杂的群岛,思考如何在人机耦合时代更好地扮演自身“生命2.x”版本的角色。
作者简介:阮泽楠,男,浙江绍兴人,博士,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情感计算、认知科学哲学(特别是意识研究);获省高等数学竞赛二等奖、省物理竞赛三等奖、浙江大学优秀研究生等;在《社会科学战线》、《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等中文核心期刊及Entropy、Philosophical Psychology等SCI/SSCI/EI外文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相关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神经现实、澎湃新闻等多家媒体转载报道;担任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Frontiers in psychology等期刊审稿人。
朗读者:杭州文广集团杭州之声主持人、杭州市高层次人才、杭州市上城区朗诵家协会理事、文旅达人 思思(国风美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