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axi大战,Lyft请老司机“上桌”
创始人
2025-07-01 08:01:06
0

作者 / 莫 莉

编辑 / 张 南

设计 / 张 萌

在自动驾驶逐步渗透出行行业的2025年,Lyft选择了一个不那么硅谷的方式来应对变革:邀请司机“上桌”。

2025年6月26日,Lyft宣布成立首个“司机自动驾驶论坛”(Driver Autonomous Forum),邀请美国亚特兰大的资深司机参与制定Robotaxi部署策略。

在外界看来,这或许不是一场形式主义的公关,而是一场围绕未来工作机会与社会接受度的协同试验。

Lyft正在用一种截然不同的路径,回应“自动驾驶将如何改变劳动者命运”这一命题。与此同时,竞争对手Waymo、特斯拉、Uber则选择了另一条更具科技范的路径来了个直线加速。

从对抗到共建,Lyft为什么拉司机入局?

“我们并不宣称知晓所有答案,但我们致力于共同寻找解决方案。”Lyft司机体验执行副总裁杰里米·伯德(Jeremy Bird)在论坛启动声明中反复强调“合作”一词。

这场被命名为“司机自动驾驶论坛”的机制,核心是让经验丰富的司机参与Robotaxi政策制定、服务规划及新岗位设计,首批6至8名亚特兰大司机将在今夏Lyft与May Mobility自动驾驶服务上线前提供关键建议。

据路透社报道,论坛将围绕三个核心议题展开:Robotaxi政策制定、部署节奏把控,以及未来司机可转型岗位的探索,如远程车辆支持、车队运营管理等。

这一举措看似温和,实则直指自动驾驶发展中的一个核心悖论:Robotaxi一边被称颂为提高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的技术飞跃,另一边却在全球零工经济的地基上投下不确定的阴影。

有分析师曾警告,若Robotaxi激进扩张,美国网约车司机群体可能面临大规模替代。

杰里米·伯德这次在声明中格外强调了“合作”。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过去几年中,大多数Robotaxi部署路径并未真正纳入司机声音。许多科技公司将其视为“转型阻力”,而非“共生伙伴”。

然而,现实却一再提醒:无论是系统的冗余安全,还是用户接受度、突发事件响应,人类因素仍是无人驾驶落地过程中的关键杠杆。

在此背景下,Lyft的这一动作被部分分析师视为一种“软着陆”策略。

根据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此前一篇关于Robotaxi社会适应度的调研文章,公众对Robotaxi的最大担忧仍集中在“安全性”和“社会伦理”层面,其中包括“司机的未来角色”。

而让司机参与其中,既能缓和产业转型带来的社会摩擦,也可能为公司在政策协商、城市谈判中赢得更多筹码。

更实际的考量在于,Lyft并没有Waymo那样雄厚的资金和技术能力,它已经从开发自己的自动驾驶技术转向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此次论坛首轮试点配合的是Lyft与May Mobility在亚特兰大的合作,后者是一家专注于中低速自动驾驶通勤解决方案的创业公司。相比之下,这种"半自动化+人力监管+社区协同"的策略,更像是面向二线市场的现实主义打法。

Robotaxi竞速道上,各家路径为何日益分化?

当Lyft尝试平衡人力与机器之时,竞争对手正全速推进Robotaxi商业化。一场围绕城市路权、车队规模和技术标准的“出行革命”已进入白热化。

就在不久前,马斯克以标志性的激进策略入局。当地时间6月22日,特斯拉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奥斯汀部署了一小队Robotaxi,开始搭载付费乘客。(详情可见《特斯拉Robotaxi,30块钱一趟》)虽然特斯拉尚未公布Robotaxi服务向公众开放的具体时间,不过马斯克已承诺将迅速扩大规模,并计划在未来不久扩展至美国其他城市。

尽管特斯拉初期部署仅10至20辆汽车,但马斯克已经画好大饼:计划在数月内将Robotaxi车队规模扩大至1000辆;到2026年年底,美国将有数10万辆甚至超过100万辆特斯拉进行自动驾驶。

根据《彭博社》6月20日报道,这批车辆在城市指定区域内接送真实乘客,由FSD Beta系统全程控制,后排留有应急监管人员。这种模式虽然仍属技术验证范畴,但已被视为Robotaxi商业化的前奏。马斯克表示将于2025年8月正式发布Robotaxi车型,引发市场高度关注。

另外一头部玩家Waymo,则是在今年5月罕见公开其扩张路线图,到2026年将自动驾驶车队从1500辆捷豹I-PACE扩充至3500辆,覆盖城市从旧金山、凤凰城等现有据点延伸至亚特兰大、迈阿密和华盛顿特区。亚利桑那州梅萨工厂正全速改造车辆,每辆捷豹I-PACE出厂30分钟内即可投入运营。

更关键的是政策突破,5月20日,加州公共事业委员会批准Waymo服务扩展至旧金山半岛及圣何塞,为其每周25万次的付费出行量再开绿灯。

Uber的策略则相对灵活。放弃自研自动驾驶后,它转向平台化合作。如今,通过投资和合作伙伴关系,Uber将Waymo、May Mobility、大众汽车、Momenta、文远知行、小马智行等18家自动驾驶汽车公司的车辆接入Uber平台,构建出了一个“多元融合”的Robotaxi联盟。

而对比这三者,Lyft似乎走上了一条被低估但被视为更具可持续性的路线。

一方面,它不与科技巨头直接比拼技术领先性,而是回归自身“平台+社区”的本质优势。司机群体不再只是生产工具,而是成为过渡期的合作方、建议者甚至未来产品的用户代表。另一方面,这种“参与式治理”的姿态也为Lyft赢得了更多政策空间。

根据《华盛顿邮报》报道,美国多地监管机构正在重新评估Robotaxi对于就业、交通结构及城市伦理的影响。Lyft的做法,某种程度上正符合“共治型技术治理”的政策新趋势。

不得不说,Robotaxi时代,真正的难题不是技术,而是信任构建。自动驾驶的脚步愈发清晰,而围绕它的社会构建问题才刚刚开始。

Lyft此次“司机自动驾驶论坛”所释放出的信号,是一种罕见的自下而上的探索路径:不是把人甩出系统,而是重新拉入系统。当然,这种策略是否足够快、能否应对激进竞争对手的压迫,仍有待观察。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彼得·蒂尔爆料:马斯克已放弃火... 近日《纽约时报》刊文称,美国硅谷投资人彼得·蒂尔透露,美国企业家、特斯拉和SpaceX公司首席执行官...
亚马逊CEO:将继续在AI和机... 亚马逊CEO安迪·贾西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推出意味着,该公司有一天将需要更少的员工来完成计算机...
双岗小学机器人小将市赛展风采,... 在合肥市第一中学(淝河校区)的校园里,一场充满智慧与激情的较量——合肥市第17届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圆满...
安徽和星玻璃取得一种玻璃加工用... 金融界2025年7月1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安徽和星玻璃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玻璃加工...
史上最长“618”收官:“即买... 图为6月18日,在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武陵现代物流园区快递分拨中心,工作人员在智能快递分拣流水...
黄山市徽州区:新开工项目“加速... 今年以来,徽州区始终坚持“产业第一、项目为王”理念,加快推进重大项目、新开工项目建设,持续优化营商环...
AI时代,年轻人如何探寻职业路... 现在面临的新挑战是,学生完成学业所需的时间越来越长,但回报却未必能跟上技术发展的速度。因此必须在教育...
原创 小... 最近大家选购手机的时候都在关注什么呢?芯片?跑分?拍照?还是说尺寸要够小?从去年到今年,手机市场一个...
独家对话亚马逊云科技“一号位”... 文 丨 新浪科技 周文猛 期数:No.76 嘉宾:亚马逊全球副总裁、亚马逊云科技大中华区总裁 储瑞松...
科技赋能新“丰”景:沙雅县海楼... 6月29日,在沙雅县海楼镇海楼村,无人机正成为田间“新农夫”。伴随着嗡嗡的旋翼声,搭载着高效农药的无...
首次使用无人机运送标本 转自:贵州日报 本报讯 6月20日,一架无人机稳稳降落在贵州省人民医院(观山湖院区)7号楼的停机坪上...
原创 5... 近日,根据多家科技媒体的消息,国内手机评测机构安兔兔公布了2025年5月份安卓手机好评榜。和前面的榜...
工业智能体崛起:AI赋能下的数... 在当前的工业领域,智能体(Agent)技术的运用正处于初步探索和基础构建的关键阶段,鼎捷数智的执行副...
中信银行构建全链路金融产品矩阵 “启航计划”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等科技前沿领域,通过构建全链条金融服务体系,未来3年计划...
京东加码“AI人才争夺战” 大模型技术的爆发式发展,让所有的互联网应用,都值得用AI重做一遍。因此,优秀的AI人才成为科技企业的...
无人机生产线变成教学线,5G研... 当2025年高考录取分数线揭晓,深圳高校招生版图再次成为焦点。深大人工智能学院首次亮相,南科大新增口...
南A中心孵化基地举行首批入驻企... 6月30日,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以下简称南A中心)举行孵化基地首批入驻企业交钥匙仪式,标...
嘉园社区: 庆“七一”文艺进社...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由巨野县政协、县妇联联合举办的“巾帼心向党 筑...
宁德时代取得电池单体、电池及用... 金融界2025年7月1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电...
知乎周源:AI浪潮之下,开发者... 封面新闻记者 欧阳宏宇 “随着AI浪潮奔涌,属于开发者的黄金时代正在发生。”6月30日,知乎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