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王朝的世袭制皇位继承,强调血统的重要性。这个血统不仅仅是指皇帝的儿子,还要考量皇子母家的出身、血脉以及社会地位。虽然在皇宫内,后宫的女子只要生下皇子便能迅速提升地位,但实际上,母与子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母亲的身份决定了儿子的地位,而儿子的发展也会反过来影响母亲的荣宠。
在皇族内部,有着严格的嫡庶之分,且推崇嫡长子继承制。即便其他嫔妃生下了多个儿子,他们也无缘继承皇位。庶出的儿子和嫡子的地位天差地别,始终难以与嫡子抗衡。即使庶妃的长子年长,他的地位也永远低于嫡长子。如果有多个嫡子,嫡长子始终享有最尊贵的地位。唐太宗李世民虽然是嫡子,但并非长子,他的大哥李建成,便是那个被宠爱一生的嫡长子。
尽管李世民并非长子,但他对嫡长子李承乾非常宠爱,并早早立他为太子。除此之外,李世民还有两个嫡子,魏王李泰和晋王李治。然而,李世民最宠爱的人是他的皇三子——蜀王李恪。李恪的母亲杨氏虽是庶妃,但她的背景相当高贵,毕竟她是隋炀帝的女儿。然而,这层出身上的尴尬,使得李恪始终未能真正获得继位的机会。
李恪自出生起便深得李世民的喜爱,李世民甚至在李恪两岁时就封他为长沙郡王,八岁便晋封为汉王。李世民即位后,又将李恪封为蜀王。李世民拥有十四个儿子,但他始终认为李恪是最像自己的那个。李恪聪明、勇敢,年纪轻轻便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才智,不仅李世民欣赏,连李渊也对他格外重视。毛主席曾高度评价李恪为一位青年才俊,但最终,血统的局限使他错失了继位的机会。
有一次,李恪准备前往封地任职时,李世民忍不住与大臣们谈起对儿子的依恋,他表示希望能够多和李恪相处一段时间。后来,李世民为稳固大唐政权,决定对各宗室亲王的封地实施世袭制,李恪被改封为吴王。然而,李世民委派李恪担任潭州都督时,李恪没有及时赴任,导致第二年才开始履职,但很快又因爱好打猎、破坏农田而被朝臣弹劾。尽管如此,李世民依然在朝廷上为李恪辩护,指责辅佐李恪的臣子没有劝诫他,替儿子承担了所有责任,这也展现了李世民对李恪的宠爱。
当李世民开始考虑谁将继承皇位时,李恪原本是继位的候选人之一。李恪的能力甚至超越了太子李承乾,但由于血统问题,朝廷中的大多数人坚决反对立李恪为太子。李承乾自出生起便是为太子而培养的,李世民特意请来当朝的儒学大师为李承乾授课,早期一切都进行得非常顺利。然而,李承乾长大后却患上了腿疾,严重影响了他的身体健康,也打破了李世民心中“完美继承人”的设想。
李世民认为,作为一国之君,外貌和仪表的威严尤为重要,而李承乾的残疾让他难以承担起威严的责任,于是李世民逐渐冷淡了他,转而开始关注其他皇子。李承乾对此非常不满,最终走上了谋反的道路。作为太子谋反无疑是大罪,按理应当处死,但李世民念及父子情深,便没有过度追究。然而,李世民的目光却再次投向了李恪。
相比之下,李泰和李治的才能显然无法与李恪匹敌,李世民多次对长孙无忌表示,自己有意立李恪为太子。然而,长孙无忌却以李恪母亲的身份为由,极力反对这一决定。由于长孙无忌在朝中影响力巨大,许多朝臣站在他的一方,支持晋王李治。李世民最终只能无奈地接受,立李治为太子。毛主席曾对这一决定发表评论,称李恪是英武之人,而李治却显得腐朽。李世民对这一点心知肚明,但由于长孙无忌的反对,他最终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李治继位后,虽然对李恪不薄,赐予他高官厚禄,但长孙无忌依旧没有放过李恪。他诬告李恪谋反,最终在唐高宗的指令下,李恪被处死。临终时,李恪愤怒地咒骂长孙无忌以权谋私,亵渎皇权,发誓长孙无忌的家族必将为此付出代价。李恪死后,他的儿子被流放,家中的女性被强制迁往皇陵守墓,终身不得出宫。
然而,命运总是善变。长孙无忌在武则天的统治下因权力斗争而最终死于非命。李恪的冤屈终于得以昭雪,他的儿子们也被恢复了尊荣。而李恪的名字,在李显继位后得到了平反,吴王的封号再次被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