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由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牵头,在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举行了人工智能终端产品赋能防汛减灾及抢险救援场景应用供需对接会。
红星新闻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此次会议组织了20余家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企业和多家应用主管部门,聚焦城市内涝治理、防汛减灾预警等进行精准对接,以产业赋能城市安全发展为核心,通过发布真实需求、解读惠企政策、展示创新产品,推动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技术在防汛减灾、抢险救援等领域的深度融合。
会议现场促成驻空照明机器人企业伊娃云智与成都市应急局救援场景、人工智能管道探测设备企业成都泰测与成都市水务局管道内涝场景等达成对接和合作意愿。成都纵横、四川傲势也将分别与成都市水务局、成都市规自局就山洪灾害防御、地质灾害隐患防范等场景应用进一步深化合作。
▲活动现场
政企面对面 共话城市应急体系建设
彭州市通过无人机值守系统,对暴雨后的地质状况展开拉网式排查,无人机清晰捕捉到可能因水流冲刷导致的局部河堤开裂、土体松动等隐患信息,及时报送相关责任人核实;在蒲江县寿安街道邻溪河,消防救援人员利用无人机实施营救,仅仅约两分钟,便将受困河中央的钓鱼男子成功救出……
随着低空经济、人工智能、机器人等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相关应急救援场景的不断出现,人工智能终端产品与城市应急体系建设的相互契合,已经逐渐成为当下众多城市的共识。
▲无人机巡查发现河堤开裂位移
然而,企业不了解城市的防汛救援等应急体系、保障体系建设究竟需要什么,相关职能部门对企业的研发能力、产品的应用方向、科研能力是否足以支撑新场景的开发等,同样存在认知盲点。
一方面是城市治理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企业的市场拓展需求,如何才能兼顾?“再三思考,我们选择了最直接的方式——‘牵线’搭平台,让企业与相关场景应用主管部门坐下来,面对面聊需求谈合作。”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活动就是希望促进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兴行业与城市应急体系、保障体系等需求的深度融合,以新技术、新产品赋能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AI赋能防汛 多个应用场景需求清单发布
活动现场,成都市应急局围绕抢险救援等方向发布了首批“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应急救援”应用场景需求清单,提出在重点区域构建“成都应急低空鹰眼”场景:计划在全市重点防范区域部署39台大疆机巢,构建“空地一体应急”感知网,通过无人机自主巡航、实时侦察、三维建模等功能,提升突发事件快速处置效率。
成都市水务局围绕城市内涝治理、山洪灾害防御、人员安全转移等方面发布首批“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水务”应用场景需求清单,计划深化卫星遥感、无人机、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新型监测手段在重点风险点位监管、重点水务设施运行、防汛减灾等业务场景的应用,构建驻站监测和移动监测相结合的“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立体监测网络,提升防汛减灾信息动态监测感知和应急处置能力。
▲活动现场
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围绕地质灾害精准防范等方向发布首批“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地质灾害防治”应用场景需求清单,包括地质灾害隐患识别、监测预警以及应急处置技术支撑等。
既有场景需求清单,更有政策引导和惠企支持。会上,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和成都市科技局分别解读了“揭榜挂帅”专项政策和科技创新惠企政策。根据政策,企业参与“揭榜挂帅”可享受最高1000万元的资金支持,并采用“联合攻关”鼓励产品创新迭代。
此外,成都市科技局还重点介绍了技术创新研发、产业链协同创新、成果转化示范项目等扶持措施,覆盖从技术研发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
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对接活动也是谋划产业发展的一个“思路之变”:联合多个场景应用主管部门共同开展,利用新兴产业带来的更多科技成果,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从而更好地服务城市和人民。
政企携手 打造智慧应急体系
对接会上,鼎桥通信、伊娃云智、为辰曜创、成都纵横、四川傲势、成都泰测等6家重点企业依次登台,展示其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产品在防汛减灾领域的应用能力。
成都纵横拥有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多旋翼无人机、大型固定翼无人机及无人值守系统四大产品系列,广泛应用于测绘、巡检、安防监控及应急等领域,市场份额连续多年超50%。该公司的相关产品已经应用于成都多个场景,如彭州雨后隐患巡查等。
鼎桥四足应急机器人产品,搭载了鼎桥自研的全栈国产化机器人大脑平台,可实时上传高清视频和信息,并实现远程控制机器狗实时作业,可广泛应用于火灾、地震、防汛救灾等场景。
伊娃云智的核心产品驻空照明机器人,目前拥有全自主研发能力及多项专利技术,可广泛适用于自然灾害类救援场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场景、安全生产应用场景、民生娱乐应用场景、野外驻训场景五类场景。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会议通过“揭榜挂帅”机制,鼓励企业“揭榜”政府提出的场景需求和技术难题。例如,市应急局的“成都应急低空鹰眼”项目要求企业具备无人机机巢部署、智能分析等能力,而现场多家企业表示已具备相关技术储备,可快速对接落地。
成都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AI产品线高级架构师吴健告诉记者,前期公司还参加了成都首批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实景验证工作,这种“场景出题、企业答题,并通过实景应用促进产品迭代升级”的创新模式,既解决了政府治理的痛点,也为企业提供了市场化验证的舞台。
▲吴健
“这种应用场景需求清单的精准发布,政府职能部门和我们企业面对面坐下来沟通对接,事实上就是一种城市合伙人契约精神。”纵横股份董事、无人值守产品线总监、四川鹏飞扶摇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杜亚辉告诉记者,公司2010年在成都成立,得益于近年来成都的快速发展,公司业绩也实现了飞跃提升。
近年来,成都市聚焦AI芯片、算力、算法、数据、场景构建“1+3+1”产业体系,全力推动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已聚集1006家企业,核心产业规模达1079亿元、同比增长39%。机器人、人工智能产业入选全省首批产业新赛道,人工智能产业集群上榜四川省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
据介绍,接下来,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将坚持“市场主导、政策引导”原则,以“多主体参与、多场景验证、多渠道支持”为抓手,构建常态长效的工作机制,实施分层分类的支持政策,努力为成熟产品提供市场平台、为在研产品提供验证场景,全力推动技术创新、功能拓展、产品迭代,以产业之力赋能安全韧性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