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经接近50%,如果从保有量来看,现在新能源车的保有量已经超过3500万辆。即使排除掉约12%的网约车,也有近3000万的新能源私家车。
而数据显示,这其中有2000万新能源车在未来8年将会陆续出保。
按照我们平时的用车养车习惯,在车辆出保之后往往都会选择“保外就医”,到外面的修理厂自费保养维修。
这对于目前正处于寒冬的汽车后市场,无疑是一块大蛋糕。
但很遗憾的是,目前全国从事新能源汽车维修的企业只有不到2万家。有调研数据显示,1万家维修门店当中仅有130家能够提供三电维修服务。
除了少数主机厂在积极构建自己官方的售后服务体系外,第三方的新能源服务门店数量严重不足。而大量本来可以转型新能源的传统修理厂,现在却处在水深火热当中。
上半年84%的修理厂产值与利润双降;77%门店单车产值下滑,75%进厂台次缩减。
有汽修厂老板透露,当地日均20-30家修理厂倒闭,经营压力可见一斑。汽修生意难做,行业体感温度已跌至冰点。
究其原因,汽修市场正在经历根本性的变革:
大量汽修厂的主要业务还是传统燃油车维修。新能源车份额不断增长,燃油车份额相应减少,本就会导致燃油车的维修需求减少。
车主年均行驶里程缩减,消费力下滑导致车主对维修保养的需求更趋理性化,这都使得车辆保养周期延长,进店频次持续走低。
在国四车辆被纳入以旧换新补贴范围后,大量本来可以进入维修厂进行整备和大修的老旧燃油车,也直接进入了淘汰阶段,再次冲击修理厂传统盈利板块。
价格战不仅发生在整车行业,同样也发生在汽修行业。整车企业还在“卖一台亏一台”的困境中,不少修理厂同样也是“做一单赔一单”。
同时,还有整车企业也都在蠢蠢欲动准备切入汽修赛道。比如比亚迪注册了“迪迪养车”、“小迪养车”等商标引发行业联想;奇瑞旗下“佰驾适”汽服连锁首店已经开业。
财大气粗的整车企业如果大举进军汽修市场,那真是连最后一杯羹都不愿分给中小商家。
所以,传统汽修厂需要谋求向新能源维修转型。但这个转型又面临三座大山。
专业诊断设备、高压操作车间、防爆设备等硬件投入动辄百万,传统燃油车板块的盈利空间严重被压缩后,汽修厂哪儿来的余钱再做转型投入?
而且新能源转型的回报周期漫长。有修理厂转型新能源维修半年,仅接了5单电池维修,设备闲置率超70%。这意味着他们还得靠资金支持,熬到新能源车大批量出保之后。
其次,新能源维修是需要资质的,一方面需要整车厂家授权,另一方面还需要大量既懂高压电路又精传统机械,通过相关认证的复合型技师。
厂家授权或可拿到,但断层的汽修人才不易得。有的中等规模的汽修店里,只有一位技师持有电工证,其他技师对新能源汽车的修理几乎一无所知。而且新能源车也才发展10年左右,真正经验丰富的新能源维修技师并不多。
根据工信部资料,到2025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人才需求将达到120万人,人才缺口高达103万,尤其是维修领域的缺口更是高达80%。院校培养新能源车专业维修人才的速度也赶不上新能源车的增长速度。
今年上半年,全国已经发生多起因新能源车维修操作不当导致的维修火灾事故;上海两位修车师傅因解锁被锁定的动力电池包获刑6个月。
还有汽修博主及温州某汽修厂,因为出于引流的目的在社交平台上发表观点,遭车企起诉,前者面临700万索赔。
“这不是技术差距,而是系统性的生态淘汰。”一位资深从业者表示,“90%的修理厂转型不了新能源维修。”
也就是说,还没等到2000万新能源车主出保,也许九成的汽修厂就已经关门倒闭了。
“熬死对手、剩者为王”的博弈法则已然成型。当一辆新能源车躺在举升机上,修理厂老板面对的不仅是技术难题,更是一道生存选择题:豪掷百万赌未来,还是守着燃油车残局等待出局?
这场转型战役,不仅关乎全国几十万家修理厂的生存,也关系着数千万新能源车的命运,百万汽修从业者的生计,结局可能比想象中更残酷。(文/优视汽车 老炮 )
注:配图来自网络,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一并感谢!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优视汽车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