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滁州中新苏滁高新区,一座采用“工业上楼”模式的现代化工厂正颠覆传统制造想象———安徽胜华波汽车电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胜华波”)的三期厂房里,机器人手臂精准挥舞,AGV小车无声穿行。这家鲜少出现在大众视野的企业,却以25%的国内雨刮器市场份额和12%的全球座椅电机占有率,悄然掌控着汽车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当记者跟随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走进厂区,一个传统制造企业向智能化、全球化跃迁的样本正逐渐清晰。
政商共建成就“单打冠军”
“滁州的优质营商环境是有目共睹的。”安徽胜华波汽车电器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胜华波集团副总经理张伟兴是从建厂伊始就扎根企业的“元老”,“反映问题不过夜”是他对滁州的初印象。
工厂刚投产一个月时,滁州市领导来企业调研。“我当时反映了企业招工和网络建设的问题,以及公交线能否延长到企业门口。”张伟兴提出的三个问题中,招工和网络建设被当场解决并安排落实,公交线路也在一个月内得到妥善安排。
他告诉记者,企业自2015年10月在中新苏滁高新区正式投产至今,已经走过十年。地方领导换了数任,不变的是对企业的关心。
“政策兑现、奖补到位,不用企业操心,政府都会考虑在前。诸如此类的例子比比皆是,要说滁州营商环境好的事例,根本讲不完。”张伟兴告诉记者,正因为如此,企业在十年间对滁州投资不断加码,在已经建设了三期项目的基础上,今年占地100亩的第四期项目扩建工作也已展开。
“我们刚来的时候,滁州GDP不到千亿元,去年已经超过四千亿元,地级市全国排名10年跨越100多位,这是摆在眼前的事实,亮眼的数据才能吸引高端制造业在这里集聚。”
十年间,胜华波开启了高速发展之路。该公司专注于汽车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其中汽车雨刮器总成、座椅电机已成为行业“单打冠军”。2024年,胜华波雨刮器总成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25%,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作为全球八大汽车座椅电机供应商之一,胜华波与大部分新能源汽车企业都有合作,全球市场占有率达12% 。
创新驱动铸就“超级工厂”
胜华波的“冠军之路”,植根于安徽汽车产业的沃土,也离不开自身的长足创新。
“通过持续创新,我们掌握了智能雨刮系统、高效电机等核心技术,赢得了市场青睐。”该公司技术部长史本尧表示,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连续多年保持在3%以上,2024年研发投入超亿元,累计获得200项专利。
与此同时,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其注入持久活力。胜华波与滁州技师学院共建“胜华波班”及实习基地,同合肥工业大学先进控制技术研究所联合设立微特电机技术研究室,为技术攻关和人才储备打开通道。智能化改造成为其提升效能的关键抓手。2025年,该公司斥资1.5亿元对雨刮器生产线实施全自动改造,建成24条全自动生产线,产品合格率跃升至99%以上,实现了成本、效率与品质的全面优化。
“滁州方圆500公里覆盖了我们重要的客户群。”张伟兴表示,滁州毗邻合肥、南京、芜湖等汽车产业重地,叠加当地优良的营商环境,17家供应链企业相继落户滁州,形成产业集群。
胜华波自落户滁州中新苏滁高新区以来,已连续三次追加投资,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一期项目占地166亩,总建筑面积67000平方米;二期项目占地150亩,总建筑面积65000平方米;三期项目占地37亩,采用“工业上楼”模式提升空间利用率,总建筑面积达77000平方米。
“今年,我们的四期项目扩建工作也已启动,占地100亩,总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张伟兴感慨道。这份持续加码的投资,既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也是企业对当地发展环境的深度认可。目前,该公司4000余名员工中80%为安徽籍,产业集群与本地化用工形成良性循环。
从滁州出发,辐射全球,胜华波以持续创新的“智造”内核和精准的产业创新能力,在汽车零部件领域刻下了鲜明的印记。其依托政策与产业协同,实现规模、技术与效益多重跃升的实践,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安徽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