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的高温下,抬头看一眼40余米高的高压电塔,曹子唯将接下来的输电线路带电消缺作业很快想了一遍。
“带电消缺”指在不切断电源的情况下对电力设备进行检修和维护的作业。“夏季用电高峰,我们每天要赶五六个消缺现场。为了保障大家的用电,必须把任务完成得又快又好。”
曹子唯来自国网杭州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带电作业班,昨天上午9点30分,他和班组接到的任务是在杭州西湖区转塘街道附近更换220千伏富栖4Q38线路地线的防振锤。
给他们的时间并不多,需要争分夺秒。
穿上外骨骼
徒手搬运百斤重无人机
“防振锤是一种用来抑制高空导地线微风振动的部件,如果损坏,会加速导地线老化。” 曹子唯向记者解释。
按传统办法,电力工作人员要先爬上40余米高的铁塔,然后全身俯卧在地线上,双脚勾住地线平衡住身体,再顺着地线向前挪动5-10米,才能到达防振锤的安装位置进行更换。这一系列高空操作至少需要一个半小时,若作业内容复杂,可能会延长至两到三个小时。叠加高温天气等不利因素,这对每个电力一线工作者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
“两个月前,杭州电力试用了一套‘黑科技’辅助设备,能代替人工登塔,省时省力,安全系数高。”曹子唯说。
曹子唯帮同事孙若琛穿上智能人体外骨骼装置。孙若琛扎下马步,屏住呼吸,徒手将运输车旁一台重达100斤的大型载重无人机抬了起来,然后走出约20米,搬运至电塔下。
“作业地点复杂多样,我们常常要扛着上百斤重的设备爬山,有了这套‘外骨骼’,我搬这100斤的无人机感觉像是搬着四五十斤重的东西,很省力。”孙若琛说。
半分钟后,孙若琛又将一台输电线路机械臂综合检修机器人搬运到了无人机旁。
“这台机器人每个关节都能360度旋转,可以自动执行松螺栓、拆卸旧防振锤、安装新防振锤、紧固螺栓等动作。我们一会儿要用无人机把它吊装到防振锤旁。” 曹子唯说。
机器人吊到高空自动作业
维修全程不到1小时
消缺作业正式开始。飞手控制无人机升至低空,曹子唯将机器人挂上绳梯,无人机迅速爬升到目标位。随后,机器人自动开始作业。
等待的间隙,曹子唯告诉记者,自从有了这套多技术联合应用的设备,整体工作效率提升了50%以上,更重要的是,工作人员不用爬到空中,安全系数大大提高。
“新技术的铺开需要时间,学习试用也有个过程,一些特殊区域也并不适用这种作业办法,现在多数情况下,我们还是会人工完成消缺作业。” 曹子唯说。
10点24分,机器人完成所有作业内容,无人机吊着它回到地面。全程耗时不到1小时。
记者了解到,如今,“机器代人”的数智运检体系已在杭州电网各项工作中落地生根。未来,这个技术将拓展应用于更复杂的高空作业场景,为迎峰度夏等关键时期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强有力的智能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