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西部育桃李 科研报国担使命——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教师李智
创始人
2025-07-17 17:20:24
0

“在国际舞台上,我们4位中国学者积极与其他国家学者交流合作,展示中国在该领域研究实力与成果,提升了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李智这样评价她参加国际学术会议“PPEPPD 大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operties and Phase Equilibria for Product and Process Design)”的意义。

这个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是5月11日在德国巴特格戈英举行的。在本次参会的 250 余位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中,仅有 37 个口头报告名额,李智有幸作为4位中国学者之一,获得了这次难得的展示机会,进行了题为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to explore the hybrid adsorption - hydration natural gas capture mechanism of wet MOF fixed bed” 的学术报告。

李智作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是202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池英才”引进计划人才、2022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青年拔尖人才,从东北石油大学到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大学,从北京到新疆。行过山与海,李智始终秉持教育者的赤诚与科研者的执着,无声诠释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使命担当。

她深耕科研,以创新突破助力新疆能源产业发展;她心系学生,用陪伴与关怀点亮青春成长之路;她跨越千里,满怀热忱将青春播撒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

厚积淬刃奉实践,科研百砺解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在祖国的西部,新疆克拉玛依这片热土上,李智一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总书记的这一嘱托,凭借多年的经验知识积累,以不惧失败的勇气,让一个个科研项目在新疆落地生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金……她用创新解决新疆实际的痛点难点,让自我价值的实现与推动西部建设紧密结合,展现出了不一样的人生风采。

而科研创新的背后,是无数次失败与坚持。

从读博士,到成为一名大学副教授,在科研这条道路上,李智已经走了13年,人生的每一阶段的经验,都为以后科研项目的开展积累了宝贵财富,也让一个青涩稚嫩的学生完成了向严谨创新的科研工作者的转变。

在瑞士一年的读博经历,让李智接触到了许多国内不擅长的科研课题,为了完成课题,她积极主动沟通、求助、适应;语言与文化差异让她举步维艰,但她不放过每一个学习的机会,“厚脸皮”去请教、学习。这使得她积累了更多的科研手段,大大拓展了科研视野,进一步培养了自己的科研思维。

如果说读书期间是李智科研道路的开端,那么工作时期的经验积累则是李智迈向更专业、更高层次科研的契机。在担任工学院科研秘书的这段时间里,李智负责撰写重点实验室的申报书。通过学校的平台,接触到了更高层次项目书的申报,极大的提升了她的思维与能力。积累虽不是终点,但是厚积方能薄发。

一路成长,积累了一定能力的李智决定留在新疆,“扎根在这个地方,能为祖国的西部做一些贡献。”李智动情的说道。

她将目光投向新疆地区油气开采实际存在的问题,聚焦冬天油气输送管道堵塞难点,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参与相关抑制剂的实验研究,为西部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她的研究成果切实解决了新疆面临的开采运输难题,真正将论文真正写到了祖国的荒沙大漠中。

“根据我们前期的积累与所学,我们就大概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分子模拟、气体水合物、抑制剂分子设计与合成……耀眼的科研项目,让人们容易忘记其中的艰辛。

“几十次的失败,最后才能找对找出一条通畅的路,科研从不是一蹴而就的。”当遇到失败,没有创新性的想法时,李智从不会放弃。而是返回原点、查阅文献、反复实验。因为在她看来,创新性的思维就是知识的积累与沉淀,所以她会看更多的文献、实验更多的方法、一点一点的调试不同的参数。

可能还是会一次一次的失败,有时甚至半年都毫无办法,但关注细节、不惧失败的习惯已经带着李智在千百次实验中突破了一个又一个难点,翻过了一重又一重的学术大山,走出了自己的科研风采,真正响应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热切呼唤。

燃灯继晷淬重器,跬步致新助邦兴。科研求索之路修远,李智笃行不辍,终将汇光如炬,为西部的、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奉献中书写不一样的人生篇章。

李智老师和同事在实验车间操作(照片由李智提供)

躬行淬炼育英才,教学实践拓新域

“让学生真枪实干”是李智在教学方面始终坚持的理念。自2022年9月入职以来,她勇挑重担,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作为化工原理、流体相平衡等多门课程的主讲教师,李智深知传统工科教学的痛点:“若只讲理论,学生很难理解抽象的原理。”为了让课堂更有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她积极投身教学改革,探索多种教学方式。

在《流体相平衡》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她大胆引入翻转课堂、科研案例、课题承担、软件应用等多元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教育“被动接受满堂灌”的授课模式。

软件应用是李智教学创新的一大亮点。在课程中,李智大胆改革,引入编程大作业,要求学生将理论知识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她期望学生不仅能要掌握课程中常用的原理,更能借助一些计算机的手段将这些原理进行的实际应用。

“实践探索实际上是一种知识的升华,让学生加深理解的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

她将实验课融入“流体相平衡”课程,例如让学生从课堂走进实验室,亲眼观察气体和水在零点以上形成冰状物质的神奇现象,直观感受相平衡的过程,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通过动手操作,枯燥的公式瞬间变得鲜活。

“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真的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来将书本上的化学反应变成现实。”她总结道。

这些教学改革成果,凝结成了“《流体相平衡》研究生课程教学探讨”“基于 PRO II 软件的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教学案例”等教改论文,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在研究生培养中,她积极配合课题组指导学生的科研工作,成为学生科研道路上的引路人。从研究方案的精心制定,到数值模拟的严谨操作、再到数据分析的细致入微以及文章撰写的字句斟酌,李智都给予学生悉心的指导和建议,在她的帮助下,学生的创新潜力得以激发,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李智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照片由李智提供)

面对本科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她以“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为平台,引导学生用专业知识破解现实难题。在今年指导本科生团队的过程中,李智以克拉玛依市园林绿化中枝叶处理的难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运用化工专业知识,提出将园林植物废弃物制成生物质腐殖酸以改良新疆盐碱地的方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她带领学生进行文献调研、实践合成和操作,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从课堂到实验室,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指导,李智始终践行着“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她用多元教学激活学生的求知欲,以实际课题锤炼学生的创新力,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教师的使命与担当,为培育“懂理论、能实践、敢创新”的新时代人才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春风引路育青苗,细雨无声润人心

“教师的陪伴和关怀固然重要,但学生自身的调节能力才是关键。”李智承认一个教师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影响作用,但是她更加相信学生自身的力量。

没有鸟儿生来就会飞翔。李智担任班主任时,面对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沟通”总是李智帮助学生百试百灵的一大法宝。

2022年,李智的身影频繁出现在学生宿舍楼。消杀、送餐、值班、与学生谈心……她与同事们争当志愿者,一起守护学生安全。

学生情绪低落,她就每日电话疏导,若是有什么需要,她也牢记于心,去抚平大家心中的不安与忧虑。

“老师就该和学生站在一起。”她轻描淡写道。李智明白,这些学生需要自己。而作为党员,作为一名大一的班主任,她感到身上担着责任与担当,义不容辞。

其实当时很多学生并不知道,李智其实和这些大一的学生们一样,也是初来校区,才刚刚迎来在这里的第一个年头。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关怀,贯穿于李智的日常。

大一最开始时,由于工科课程基础课多,计算难度大且复杂,让很多刚进入大学的同学疲于应付,短时间内无法完成从假期到课业的转换,心态很容易受到打击。

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为了让学生能及时调整心态,李智经常进行多线联系:和同学谈、和舍友谈、和老师谈、和学生自己谈:了解他们的困惑与憧憬。哪位学生最近状态不好、哪位学生挂了科……她总能第一时间获悉,并及时联系,为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并进行督促。而学生们成绩的进步也总是能让她感到“惊艳”。

“这个同学大一的时候不是很出色,但是大二的时候,化工原理课程的计算题50分,他几乎全对!”

“这个同学大一的时候基础弱,但后来很快迎头赶上”……谈起那些令她印象深刻的学生,李智如数家珍,眼中满是欣慰。

“学生的成长需要时间。”她会为学生的烦恼而忧心,也会因他们的成长由衷欣慰。

作为党员,李智始终以“先锋”标准要求自己。科研中追求卓越,教学中精益求精。在学生眼中,这位“严师”亦是“益友”,在学习的道路上鼓励陪伴他们向前。

正在为学生解决问题的李智老师(照片由李智提供)

工作之余,李智爱自驾探访新疆的自然奇观。雪山、戈壁、草原……这片广袤土地上独特的地理风貌和生态环境赋予她科研灵感,这里独特的风味,独特的人文也滋养着她的教育情怀。她和爱人——一位石油博士——选择扎根祖国的西部,成为“新新疆人”,为祖国的发展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李智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奋斗的写照,更是引进人才在西部广阔天地里挥洒汗水、发光发热的真实写照。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崇高理想,在祖国西部挥洒着自己的汗水。而这片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同样为她的人生留下了璀璨的注脚。

不惧万里山河远,扎根西部献青春。来到新疆、建设新疆、和其他来到这里的人才们一起在祖国西部播撒下自己的光和热,李智永远有着一颗热忱之心。“来到西部,真正为西部做点实事”就是她对自己最质朴、最深切的期望。

中国日报记者毛卫华|张文鑫 祝唱唱 许多熹 高文锦 高炜明

来源:中国日报网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斥... 7月16日,日本《日经亚洲》发文惊呼:“中国能造出自己的ASML吗?”文章指出中国正在光刻技术领域全...
酷卡仕取得镜头膜拆卸工具专利,... 金融界2025年7月17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深圳酷卡仕科技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镜头膜拆...
思维链之父跳槽Meta,不只因... 新智元报道 编辑:KingHZ 【新智元导读】离开OpenAI,只是为了Meta天价薪资?Jaso...
大模型转行土木工程!首个「打灰... 新智元报道 编辑:LRST 【新智元导读】首个工程自动化任务评估基准DrafterBench,可用...
老板电器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老板电器(002508)新获得一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专利名为“...
原创 黄... 在第三届链博会先进制造链主题活动现场,英伟达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表示,人工智能的下个浪潮是物...
湖南湘江新区“新星”迭起 闯出... 中新网长沙7月17日电 (张雪盈)在湖南视比特机器人有限公司智能下料分拣产线上,仅需6秒,形态各异的...
天资一般适合做科研吗?钟南山:... 7月17日下午,2025年广东省首期“脱颖训练营”(暑期)在广州实验室举行。活动上,“共和国勋章”获...
石化油服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石化油服(600871)新获得一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专利名为“...
常州雷利取得转轴组件及使用其的... 金融界2025年7月17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常州雷利电机科技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转轴组...
南通合盛制辊取得辊筒加工用同步... 金融界2025年7月17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南通合盛制辊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辊筒加...
九阳股份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九阳股份(002242)新获得一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专利名为“...
断电?不存在!深圳人形机器人自... Walker S2人形机器人无需人工干预或关机,3分钟极速自主换电。 上狠活了!无需人工干预或关机,...
AI体验官㊾丨有了适宜环境,愿... 如果说,拥抱人工智能,就是拥抱未来。那么京桂两地,正在朝着同一个未来前进。 在发展人工智能的赛道上,...
安利股份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安利股份(300218)新获得一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专利名为“...
海尔智家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海尔智家(600690)新获得一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专利名为“...
原创 央... 前言 手机现在几乎人人都有一部,甚至有些人从不离身,到哪都要带着手机。 但很多人都不知道,你每天触...
《自然》网站:中国AI模型“又... 钛媒体App 7月17日消息,英国《自然》杂志网站16日发表文章说,中国人工智能(AI)模型Kimi...
“文化+科技”助力中国故事海外... 孙佳山 当观众戴上VR设备,跟随虚拟角色小北、小武穿越到阡陌农田,在插秧耕作的汗水中感受中华农耕文明...
智慧生活具象化!残特奥会将成为... 今年以来,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发展屡创亮眼成果。广东作为科技创新大省和先进制造业大省,在科技助残方面有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