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称,三大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将于今年下半年重启已暂停两年的eSIM业务。6月下旬,中国联通已经携手中兴通讯推出基于eSIM技术打造的云电脑PAD(平板电脑)产品,近日又上线了eSIM手机业务的开通办理页面(未提供具体服务开通渠道),这被看作是重启该业务的标志性事件。
据报道,中国联通目前已在北京、天津、河北等25个省份率先恢复eSIM业务,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正在对相关系统进行升级和优化,后续业务将逐步开放。eSIM应用主要集中在物联网及智能穿戴领域,手机eSIM业务暂不会开放。
eSIM是什么
eSIM全称Embedded-SIM,即嵌入式SIM,与传统的实体SIM卡有着本质区别。据了解,传统SIM卡需要插入设备卡槽才能使用,而eSIM则直接嵌入设备芯片中,无须用户进行插拔操作。可以说,eSIM就是电子化的SIM卡,是一个数据文件,可通过网络下载到移动终端,功能上与普通SIM卡无异。各种电子产品装上它,理论上就能连接上网、接拨电话、发短信等,实现“一号多终端”的无缝协同。
赛迪顾问通信产业研究中心副总经理徐畅表示,eSIM实现了多终端共享号码,使用eSIM后可以实现智能穿戴设备的独立通信,可以远程开卡、换号,支持跨国旅行灵活切换运营商。
从工业角度看,eSIM有利于工业设备、车载终端等大规模联网。从硬件角度看,对于手机,取消SIM卡槽腾出的空间可用于增强机身防水性、降低厚度或扩容电池。对于智能手表而言,以往受限于SIM卡槽,体积难以进一步缩小,功能也受到一定限制,而eSIM的应用让智能手表得以摆脱束缚,变得更加轻薄,功能也更加丰富。
在国际漫游方面,eSIM破解了出国场景的痛点。用户仅需连接Wi-Fi在线购买当地流量套餐,落地即自动接入网络,成本远低于传统国际漫游。市场数据显示,使用eSIM卡的旅行者在漫游时平均每GB数据花费5.50美元,而传统漫游服务则为每GB8.57美元。
国际数据公司(IDC)中国助理研究总监崔凯表示,eSIM的真正意义不只是“去掉一张卡”,而是让“连接能力的解耦和软件化”。对终端厂商来说,eSIM省空间、支持更紧凑设计,同时大幅度提升设备的防水、防尘和防拆性能,特别适合手机、穿戴设备、工业模组和户外终端。对运营商来说,eSIM让连接管理更灵活,用户远程开通或切换运营商变得简单,尤其是在大规模设备部署、出海产品支持和国际漫游方面,能显著降低成本和提升效率。
据介绍,eSIM也存在安全风险问题,不法分子可以利用eSIM虚拟特性,通过假身份批量注册号码,实施电信诈骗与垃圾短信群发。数据显示,2024年eSIM相关诈骗案件激增37%。
为何重启
两年前,运营商为何突然停止eSIM业务?有分析认为,除上述安全风险激增外,eSIM让用户可轻松在线切换运营商,打破了传统携号转网的复杂流程,加剧了市场竞争。同时,“一号多终端”业务场景下,如手表共享手机套餐,其计费规则复杂,迫使运营商投入巨额资金改造计费系统。运营商担心用户因便捷转网而大量流失,影响市场份额与营收,利益协调难题成为推广顾虑。
徐畅认为,eSIM业务重启原因系由市场需求驱动、技术安全改进、产业链逐步成熟与国际趋势推动共同构成,物联网和智能穿戴设备对eSIM的需求增长,尤其是设备小型化和多终端联网的需求是主要因素。eSIM业务有助于物联网加速发展,简化工业传感器、车联网等设备的部署,降低运营商管理成本,同时智能手表、平板等智能穿戴设备可独立联网,智能穿戴市场迎来新机遇。
崔凯表示,运营商这次重启eSIM业务,核心原因有两个:一是5G增量红利趋于见顶,传统移动业务增长乏力,必须寻找新的连接突破口;二是全球主流终端厂商都在推进eSIM设备,中国厂商在海外市场也已开始跟进,这对国内运营商形成外部压力。如果不尽快适配,会在终端生态和国际市场竞争中被逐渐边缘化。
eSIM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快速普及似乎并不容易。
崔凯认为,从趋势看,eSIM最终成为主流是大概率事件,但短期内要大规模普及并不容易。核心挑战在于产业链利益再分配。运营商担心失去对用户的接触和黏性,终端厂商则需要投入资源重做产品结构,而监管也要跟上,制定适配eSIM的新规范,确保实名制和网络安全可控。在这个过程中,各方都要找到自己的利益锚点。
徐畅表示,eSIM是技术演进方向之一,但目前国内eSIM业务主要集中于物联网和穿戴设备,全面普及需政策支持,还需安全和商业模式协同突破。一方面,eSIM安全性有待提高,认证、加密与防护机制标准待完善,对监管与风控能力提出更高挑战;另一方面,由于eSIM降低用户锁定,运营商传统SIM卡业务收入可能受到冲击,需要优化资费套餐,增强服务竞争力,同时建立高效的远程补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