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每年的7月20日,是“人类月球日”,这是为了纪念1969年7月20日人类第一次登月成功。在月球探测领域,继成功采样返回之后,我国又开始了在月球建设科研站的规划,那么我们离月球家园还远吗?
月壤打砖机研制成功 月球建房取得突破
近日,我国首台月壤打砖机在深空探测实验室研制成功,这个设备利用聚光太阳能将月壤熔融成型,实现用月球的土,建设月球的房子。月壤打砖机的核心原理是利用聚光太阳能,将月壤高温熔融,制成月壤砖。
深空探测实验室未来技术院工程师 杨洪伦:利用一个跟踪机构我们追着太阳走,就这个东西,跟完太阳之后就通过一个类似于抛物面实现把太阳(光)汇聚在一个点上。
记者:放大镜一样?
杨洪伦:对,放大镜是透镜,我们用的是反射镜,实现一个点的汇聚,汇聚完就是通过光纤柔性的传输,远距离的传输。光照射在这个月壤表面,就像我们在太阳下晒太阳一样。
实验所使用的“月壤”是参考真实月壤成分而制成的模拟月壤。由于实验场位于室内,不具备太阳直射的条件,因此研制团队使用了太阳模拟器,将3000倍太阳光的能量传递到模拟月壤上,进行月壤熔融试验。
记者:融成了一个球。
杨洪伦:对,如果我们再移动的话就可以形成一条线,立体方向进行行走的话就可以形成各种更复杂的一些形状。
记者:这就是他打出来的东西?
杨洪伦:对,这个就是目前来说,我们用这套3D打印系统打印的时候最大的一块砖,这个尺寸可以达到一个10厘米乘10厘米,还有个5厘米这个厚这个尺寸。
记者:还挺沉的。
杨洪伦:对,它基本上跟地面上红砖的密度和强度都是差不多。
月壤砖强度高利用率高 可修路可盖房
通过这套装置制成的月壤砖具有强度高、原位资源利用率高等特点,可以满足月球科研站的交通道路、建筑物建造等需求,工程化应用后将搭载探测器前往月球,为未来月球科研站建设提供建材保障。
深空通信新技术验证 让月球能上网
在月球上盖房子已经足够神奇,那么在月球上可以自由上网会不会更加超出想象。去年3月20日,由深空探测实验室研制的天都一号、天都二号卫星成功发射。
深空探测实验室总体技术研究院工程师 龚明宇:下面的这个是天都一号,上面的这个是天都二号。它们主要是服务于为未来的月球通导遥系统建设提供一些先期的关键技术验证,做一些通信导航相关的新技术试验,支撑以后的月球科研站的建设,还有鹊桥通导遥综合系统的建设。
天都卫星进入月球轨道后两星分离,完成了多项任务,其中就包括高可靠传输与路由新技术验证,为未来构建月球及深空互联网等功能探路。
龚明宇:如果真的未来有那么一天,人类真的可以往返地月,然后在月球上自由地上网,成为一件非常日常的事情的时候,可以给它(天都卫星)搞一个丰碑,这是我们迈向地月空间建设这个(通导)网络的第一步。虽然很小,是一个小小的星,但是它意义也很大。
深空探测实验室 展示人类未来科技图景
在月球上盖房子、找水、建设网络,负责这些研究工作的其中一个机构就是我国的深空探测实验室,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实验室呢?
深空探测实验室是由国家航天局、安徽省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三方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2022年6月8日正式开启运行。在月球上“就地取材盖房子”,从月壤提取水冰等项目,都是他们在牵头。在深空探测实验室,记者见到了一个未来展厅,这里展示的都是人类未来的科技图景。
记者:这个是做什么的?是我们未来亚轨道的一个飞行器是吧?
深空探测实验室理事会办公室主任 李航:您来看一看,这是一个1:1的模型。
记者:这个里面4个座椅。
李航:目前是有4个(座椅),他们后面也还会进行进一步的优化。
记者:什么时候去?
李航:2028年。
李航:这是目前我们正在论证的一个月基磁悬浮抛射系统。
记者:这个是干啥的?
李航:简单地说就是我们现在正在探索怎么样能够用高效的技术手段在月球表面收集氦-3,并且把它运回地球,我们用了全新的目前是一种技术设想,用磁悬浮抛射的方式把它甩回地球。
记者:厉害,这个就是太阳能板,这个是发电的是吧?然后有点像一个,像采矿机器人,像采矿车,这个应该是我们的一个基站,我感觉是,这都是我猜的。
李航:没错,是的。
我国与60余个国际机构合作探索太空
太空是人类共同的疆域。目前,就国际月球科研站国际合作,国家航天局已经与17个国家签署了政府间合作协议,深空探测实验室和60余个国际科研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不久前,由深空探测实验室牵头,我国首个深空探测领域国际科技组织——国际深空探测学会在合肥成立。
中国工程院院士 深空探测实验室主任 吴伟仁:全球的科技界广泛参与了这个国际深空探测学会,将成为多国科学家交流合作的纽带、共同创新的平台、人才培养的摇篮。
来源: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