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残疾人事业发展成就专场。会上,中国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周长奎回答了红星新闻记者关于科技助残的提问。
近年来,电子导盲犬、脑机接口等科技助残技术已经逐步走进现实,有效提高了残疾人朋友们的生活质量。“十四五”期间,科技助残工作取得哪些具体进展?下一步在推动助残科技研发应用方面还有哪些着力点?对于红星新闻这一提问,周长奎表示,“十四五”期间,科技助残工作取得了显著发展,助残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可以从四个方面回顾。
一是顶层设计逐步完善。2024年,党中央、国务院将发展助残科技创新纳入科技强国建设的总体部署。九部门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科技助残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发展科技助残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中国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周长奎回答记者提问 (伦晓璇 摄)
二是助残力量汇聚壮大。“十四五”期间,中国残联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的联系,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展助残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以及人才培养等工作。中国残联还和十个地方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确定科技助残重点联系地区,协力推进助残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三是助残科技研发应用不断增强。“十四五”期间,中国残联积极参与科技重点研发计划,推动将视障人群、残疾青少年等不同残疾群体需求纳入国家重点专项。积极推动项目成果运用,全面推广“残疾人与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康复辅助器具评估与适配体系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成果,并先后在10多个省市、40多个地区转化落地。
四是科技助残社会氛围进一步浓厚。例如,2024年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主题为“科技助残,共享美好生活”,在全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今年3月,中国残联在中关村论坛年会举办了以“科技有爱,共享美好世界”为主题的科技助残平行论坛,发布了智能仿生手、导盲六足机器人等15个典型案例。
“目前看,现在很多最新的科技创新成果,在残疾人康复等领域都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成果。残疾人群体作为非常庞大的科技创新场景,是科技创新一个非常重要的牵引。例如,脑机接口技术首要的应用场景就是医疗康复,很多都将造福广大残疾人。”周长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