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关注
三款产品获全球首批认证!
近日,全球无线充电联盟(WPC)公布首批11款通过Qi2.2.1认证的PTx产品,伏达半导体三款产品入选,包括充电底座和磁吸移动电源等。其移动电源方案通过单颗芯片高度集成无线与有线充电MCU,显著提升集成度与能效,为消费者提供“放下即快充”的可靠保障。
伏达半导体位于高新区中安创谷,专注于电源管理芯片及解决方案研发,产品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和工业医疗等多个领域。
新闻资讯
01
王俊生走访调研科技型担保企业
近日,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王俊生带队走访安迅精密、埃科光电、芯谷微等科技型担保企业,实地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实况,倾听发展诉求,协调解决实际问题。上市办、高新担保、合肥高投相关负责人参加。未来,高新区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持续深化“一企一策”精准服务机制,助力企业突破“卡脖子”技术,做好企业市场拓展“搭桥者”,搭建更多的技术应用场景,为科创企业高质量发展筑牢保障。
02
利夫生物100%生物基聚酯PEF长丝实现量产
近日,利夫生物与新凤鸣集团合作,在业内首次实现100%生物基聚酯PEF长丝的规模化量产。该材料以FDCA为核心原料,具有舒适亲肤、吸湿速干、天然抑菌等特点,是与石油基聚酯PET在化学结构上最相似的生物基材料。
利夫生物位于合肥软件园,是目前全球唯一具备呋喃材料千吨级量产能力的企业,其核心产品是BioFleax™和FDCA,分别被誉为“下一代聚酯”和“最具潜力的生物基平台化合物”。
03
科创星云大模型率先通过国家网信办双备案
近日,科大国创自主研发的科创星云大模型算法成功通过国家网信办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备案,成为安徽省首个同时获得“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和“境内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备案”双认证的行业大模型。
此次备案通过,标志着科大国创在技术创新和合规管理方面获得权威认可。这不仅为企业后续开展人工智能服务提供了合规保障,更将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的创新应用,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
04
高新区举办2025年新进员工培训班
近日,高新区2025年新进员工培训班第三课开课,近70名新进员工参与。本次课程聚焦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自贸试验区建设等方面,邀请科技局、自贸局的部门负责人及业务骨干授课,帮助新员工尽快了解高新区发展特色、科创生态。下一步,组织人事局将采用“理论+实务”教学模式,结合智慧高新青年大课堂的开展,围绕党的理论、招商引资、园区特色产业、廉政建设等专题设置系统课程,提升新员工政治素养和履职能力。
05
反腐倡廉优秀曲艺作品展演走进高新区
近日,“艺”路清风·“包公杯”反腐倡廉优秀曲艺作品展演活动在高新区举办,约220名党员干部参加。该活动由安徽省纪委监委指导,高新区党工委承办,涵盖歌舞、相声等作品。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方式诠释廉洁文化,旨在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培育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
06
城管大队开展关爱户外劳动者活动
近日,城管大队联合公服公司,在蜀西湖公园举办“关爱户外劳动者”夏日送清凉暨普法宣传活动。高新区创新实验小学的学生们现场向环卫工人、园林养护人员赠送了矿泉水、冰袖等防暑用品。活动中,工作人员还为小学生们普及法规知识,通过图片讲解文明养犬规范,并通过有奖问答发放凉扇。活动有效传递了对户外劳动者的关心关爱,也提升了青少年的文明素养与环保意识。
07
“瓶改管”“气改电”专项行动启动
近日,区城镇燃气整治专班办公室全面启动餐饮场所“瓶改管”“气改电”安全改造专项行动,重点针对各类商业街区、大中型住宅小区底商、企事业食堂等场所进行升级改造。目前已有600余户商户同意参与改造,参与“瓶改管”的商户仅需承担灶具费用,燃气管道安装费用将予以减免。此次改造将有效提升辖区餐饮行业的安全运营水平,切实保障商户和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
媒体聚焦
人民日报海外版关注高新区量子科技产业
人工智能企业突破2400家、核心产业规模近3500亿元,千年古都北京变身“人工智能第一城”;
研发经费投入、区域创新能力领跑全国,“世界工厂”广东加速推动制造业攀“高”向“新”;
新能源汽车产量全国第一、量子保密通信城域网全球最大,农业大省安徽正加速打造科技创新的“高产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
成势!新兴产业活力迸发
时值盛夏,外面是高温酷暑,100个足球场大的小米汽车工厂内,同样“如火如荼”——穿行车间腹地:耳边,机械马达低鸣声与气动工具嘶鸣声此起彼伏;眼前,超700个机器人协同作业,200多道关键工序自动化率达100%,9100吨压铸机将原本需要70多个零部件焊接的后地板件一次压铸成型。
小米汽车的“速度与激情”,是活力中国的一个生动缩影。
一场比工业革命更为深刻的人工智能革命近在眼前。
行走在北京的成府路、知春路、中关村大街一带,随处可见AI印记——这里被誉为“人工智能密度最高”的区域。荟萃我国最顶尖的人工智能学者、研发机构,拥有我国数量最多的人工智能企业、大模型,孵化出我国第一个千亿参数大模型、第一个AI智能体……北京这座千年古都,正发力建设“人工智能第一城”。
“2024年,北京人工智能企业突破2400家,核心产业规模近3500亿元,均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信息科技处处长韩健说。
当前,各地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一批新兴产业集群正牵引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
在安徽合肥,江淮汽车与华为联合打造的尊界超级工厂集聚多项“黑科技”,构建起柔性、高效、低碳的智能制造体系——依托AI视觉定位与力控系统,车身色彩分色线精度控制在0.3毫米以内;借助自研算法及工业级监控机器人,1500个关键点的瑕疵检测精度达0.2毫米……
近年来,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通过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全产业链一体发展、深化多维合作,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不断增强。今年1月至5月,安徽汽车、新能源汽车产量均居全国第一,实现历史性突破。
以场景创新撬动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开放的场景资源正成为各地竞逐新兴产业发展主动权的关键抓手。
累计开通无人机航线超700条,无人机物流配送年飞行近80万架次,加速构建全省30分钟航空医疗救援网络……在广东,不断“上新”的应用场景正推动低空经济融入千行百业,加速释放产业价值。
聚链成群、集群成势。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46万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约为13%,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蝉联世界第一。
升级!传统产业焕新“智”变
在全国最大的陶瓷生产、出口基地之一的广东潮州,一颗颗以陶瓷材料制成的电子元器件,是当地传统产业持续转型突围的技术“结晶”。
这些电子元器件名叫“多层片式陶瓷电容器”(MLCC),因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被称为“电子工业大米”,但我国曾经长期依赖进口。潮州三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多年攻关,成功实现MLCC介质层厚度从5微米到小于1微米的关键技术飞跃。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举措。主动拥抱新技术,我国传统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通过科技赋能与产业创新,多地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壮大。
北京永定河畔,百年首钢,高耸的钢铁高炉见证发展蝶变——曾经“百炼高温”的首钢一高炉,如今已变身兼具工业风貌和未来感的文化科技新地标。
安徽宿州是黄淮海地区的大豆主产区,但曾一度为亩产不高犯难。在黄淮海(宿州)种业科技谷,从建立智慧农业数字化平台到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传统农业装上了“智慧大脑”,一批高产种从这里诞生。入驻种业科技谷一年来,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生物育种中心将前沿技术和科研团队引入宿州。
从数字技术重塑生产流程,到新材料研发推陈出新,我国传统产业在应对需求瓶颈和同质化竞争中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展现出迭代跃升的全新态势。
蓄力!未来产业蓝图铺展
合肥高新区“量子大街”,数十家量子科技企业在此集聚。以此为核心,一个量子产业集群正在崛起,推动量子科技加速走向实用。
在中电信量子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展示了全球首个量子加密通话服务“量子密话”和量子办公应用“量子密信”:只需更换一张SIM卡并开通业务,普通手机即可实现防窃听的加密通信。
从量子科技到核聚变技术,从人工智能到深空探测……在合肥,一批前沿科技成果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产业端,未来产业布局逐渐清晰。
走进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只见一条铺满沙石的训练场地上,“天工”快速跑过,如履平地。正是这款机器人,今年4月在全球首次“人机共跑”半程马拉松中夺得冠军。
近年来,北京出台促进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的系列措施,给予从早期研发、中试生产到场景应用全链条支持。2024年,北京机器人产业营收超过300亿元,同比增长近50%。
“软”环境和“硬”政策的支持,让许多具备高成长性的企业加速奔跑,以未来产业开创产业未来。
起步加速、变道避障、减速停车……在广州南沙,一辆辆自动驾驶汽车畅行在大街小巷。乘客只需打开手机下单叫车,就可以享受到无人驾驶出行的全新体验。这些车辆的自动驾驶系统由广州小马智行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已经为北上广深部分地区的居民提供出行服务。
大潮正起,千帆竞发。
各地抢抓机遇、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故事,化作人工智能的语音播报声、机器人迈步的“咔嗒”声、无人机起飞的轰鸣声,串联成大江南北高质量发展的动人交响曲。
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