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财中社》在北京举办“AI+新生态:从技术爆发到商业共生”闭门沙龙,主题聚焦AI如何通过生态协同推动跨行业发展。
本次沙龙行业领袖、技术专家与生态伙伴共聚一堂,解码AI技术在多领域的落地经验,探索生态共建的创新路径,助力各行业把握智能时代机遇,推动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
智现未来董事长兼CEO管健围绕企业发展、AI在高端制造领域的实践等话题展开分享。
AI发展见证人
作为清华大学毕业生,管健深耕人工智能领域多年,见证并参与了行业从技术积累到爆发的全过程。
管健的AI从业经历可追溯至行业“爆发前夜”。
2003-2008年攻读博士期间,管健便专注于机器学习与神经网络研究。彼时,人工智能尚未成为大众焦点,直到2012年深度学习在图像识别领域突破人类水平、随后2016年AlphaGo在围棋领域超越人类,行业迎来新一阶段爆发。
“我算是在不那么热的时候进入,之后一直在这个方向深耕。”管健表示,他在微软(MSFT)工作多年后回国,创办了如今的智现未来。
闯入半导体赛道
智现未来成立于2017年,经营范围主要包括设备工程系统软件及计算机软件开发等,企业的核心业务是为高端制造工厂提供良率和产能管理系统,尤其聚焦半导体与液晶面板等高技术行业。
“我们在国内该领域排名第一,全球能进入前三。”管健介绍,国内主流液晶面板企业如京东方A(000725)、华星光电、深天马A(000050)等,其产线均采用智现未来解决方案;半导体领域,华虹公司(688347)、晶合集成(688249)等头部企业也已成为其客户。
在管健看来,高端制造工厂的核心诉求集中在两点:提升产能(单位时间产量)与良率(合格产品比例)。
“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挑战不仅是设备和材料,更在于人才密度不足。”他解释,先进晶圆厂有3000多道工序,每台设备日均产生TB级数据,需要监控的参数成千上万,仅靠工程师人力难以高效处理。
“中芯国际(688981)有梁孟松博士这样的行业顶级人才,但总不能出一个问题就由他亲自去解决。”管健进一步解释,智现未来的AI解决方案作为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可以为广大的初、中级工程提供指导帮助其快速解决复杂问题,提升工程师的效率,从而缓解企业人才密度不足的问题。
传统模式下,决策看似“数据驱动”,实质上工具仅提供数据,结论需依赖工程师经验分析得出;而智现未来通过AI技术,正推动行业向“知识驱动”、“结果导向”转变——AI直接处理数据并输出结果,盘活企业积累的海量数据资产。
AI+效率复用
这一转变的关键在于人工智能技术——包括多模态大模型和智能代理(Agent)的应用。
2023年初,受ChatGPT启发,智现未来放弃传统统计学习与知识图谱技术路线,全面转向Transformer。
当年6月,其在行业盛会SemiCon上推出半导体领域专属大模型“灵犀”;9月与国内第三大晶圆代工企业合作,用企业积累的文档进一步训练模型;2024年4月,首个产品上线运行,成效显著:问题识别的准确率从百名工程师人工处理的80%提升至90%+,报告生成时间从两天半缩短至1小时。
“这带来了三重价值。”管健表示,一是提升工程师效率,避免盲目、无头绪的摸索;二是降低对单个工程师的能力要求——初级工程师在AI辅助下可处理复杂问题;三是实现快速迭代。对于动辄投资数百亿、上千亿元的晶圆厂而言,时间的节约与人力的提效意义重大。
谈及行业趋势,管健认为,AI时代的核心是“快”——技术、场景快速迭代。
“实践让我们不断刷新AI的能力边界,这是最深的体会。”他说,AI正深刻重塑高端制造的决策范式,为中国半导体、面板、新能源等高附加值行业的垂直突破提供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