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感化,是消费电子行业一直以来的追求,虽然几乎是做不到,但是尽量在高性能与轻便之间做平衡,是科技持续迭代的方向。
回顾手机行业的发展,基于技术与需求的提升,主流手机的电池从可拆卸变成了内置;TF卡槽消失了,要想扩内存基本只能换新机;无线耳机的高度普及,让3.5mm耳机孔在绝大多数手机上都被抹去。
通常情况下,一部手机内部有上千个元器件,为了在有限的空间内做好平衡,上述手机设计上的改变就成了“妥协”之后的结果。三年前,美版iPhone14更是取消了实体SIM卡,由eSIM代替,内置芯片,无需插卡,进而也就取消了卡槽。而后,日本等多个国家也都支持了eSIM,并逐渐成为主流。只是,中国市场则迟迟没有推进。
而在今年,这一切或许将会改变,作者从运营商内部人士获悉,移动、联通和电信都在内部测试手机eSIM,在年底前大概率会商用。一个积极的信号是,之前被停用了多年的eSIM智能终端(手表、眼镜等)业务逐步恢复开通。
“我们是开放的态度,从设计上来说完全没问题,更重要的还是要看国家政策和运营商那边。”一名小米研发人员对作者说道。
时隔两年,eSIM业务重启
从当初的Mini SIM卡到之后的Micro SIM卡再到现在的Nano SIM卡,卡片的尺寸一直在不断的缩小,节省了手机的体积,可以额外塞下更多的元器件。2011年,苹果提交了eSIM卡专利,并在iPad Air 2首次实现商用,5年后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
简单来说,eSIM是一种将传统SIM卡直接嵌入设备芯片的技术,无需用户插入物理SIM卡,可以节省手机、平板等终端的内部空间。2017年左右,谷歌和苹果在手机端也逐渐支持eSIM,但仍旧保留了实体卡槽。
到了2022年,苹果则是在美版iPhone14上取消了实体卡槽,仅支持eSIM,算是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到今天,可以看到,在全球多数国家的手机,无论是苹果还是安卓,均支持eSIM。对比之下,在数字化一直走在前端的中国,却一直很难推进手机eSIM。
其实,在eSIM的商用上,中国布局的并不晚,只是把手机刨除在外。2017年,中国联通率先开展可穿戴设备eSIM试点,2020年工信部批复三大运营商在物联网领域全面应用。而后,华为等厂商相继推出了更多支持eSIM的智能手表等产品。
不过,在2023年,三大运营商停止了eSIM相关业务的办理,此前已经办理过业务的用户可以继续使用,不再支持新用户办理。对于当年叫停eSIM业务,更多的说法是因为安全风险,比如eSIM相关的诈骗案件快速增长。
两年时间后的今天,作者发现,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恢复了eSIM业务的办理,并在多个城市逐步上线。作者在咨询移动和联通后的工作人员后得知,此次恢复办理的eSIM业务和之前的差不多,聚焦在手表等智能终端上。
其中,中国移动一号双终端是两个终端共享同一个号码的业务,该业务是将用户的手机号码与可穿戴设备进行鄉定(鄉定后手机即为“主设备” 穿戴设备即为“副设备”),无论用户作为主叫或是被叫,主副设备均对外星现同一号码。用户可以在线上验证开通办理,但目前仅支持部分品牌的设备和城市,OPPO官方更是特地做了开通的教程视频。
中国移动“一号双终端”
对比下,联通的eSIM业务相对选择的要多。除了手表之外,联通eSIM还支持智能眼镜、平板等设备,并给出了一号双终端和独立号的选项,背后的套餐资费也不相同。一号双终端一个号码仅支持绑定一个智能终端,手表眼镜二选一,要求手机与附属设备只能在同一地区使用,资费在10元,相当于开了副卡,但附属设备不支持短信和国际漫游业务,支持3G和4G,暂不支持5G数据业务。
如果是独立号的话可选的套餐更多,智能手表有两个套餐,智能眼镜和平板各有三个套餐。不过,独立号的资费也更贵,最贵的是智能眼镜的套餐,最高59元一个月。
中国联通eSIM业务
一名OPPO Watch X2的用户告诉作者,自己在第一时间就开通了一号双终端,绑定的时候通过蓝牙把手表和手机连接后,在App中按说明认证开通就行,这样自己跑步也可以不用带手机了。“由于不是独立号,手表和手机之间是不能够互相拨打电话,要是支持这个功能就好了。”
苹果再做“推手”,联手华为消灭实体SIM卡
其实,除了智能手表、智能眼镜以及平板之外,eSIM早就在消费级市场的很多地方已经有应用。比如之前用的比较多的随身Wi-Fi,本质就是内置了eSIM,华为等手机在国外的天际通服务也是eSIM的相关应用。只不过,相比较手表等终端,大家更多的是想看到国内能够和国外市场一样,能在手机上用上eSIM。
“eSIM相比较现在的Nano SIM卡,大小估计只有10%,从手机设计的角度可以节省更多的空间来让手机变得轻薄,或者是塞下更大容量的电池”,上述小米研发人员对作者说道,“什么时候开通还得看运营商,很多消费者愿意换eSIM,也是希望能够更自由的切换套餐。”
作者在咨询过移动和联通的官方客服后,得知目前eSIM暂未有具体的在手机上商用的时间表,对外的统一话术就是前文提到的一号双终端或者是在手表和眼镜平板上的独立eSIM应用。不过,接近运营商内部的人士同时告诉作者,移动、联通和电信目前都在对手机eSIM做测试,用的是iPhone测试机,大概率会在年底前启用手机eSIM业务。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初苹果要推出超薄iPhone 17 Air的消息爆出后,就有市场传闻指出中国会支持手机eSIM业务。从设计的角度来看,为了轻薄,iPhone 17 Air只能是采用eSIM方案,放弃传统的SIM卡卡槽。除非iPhone 17 Air不在中国上市,否则苹果这一次大概率不会采用双方案。
这里要提一个冷知识,那就是国内SIM卡形态每一次变化背后的推动者都是苹果,iPhone4首次应用了Micro SIM卡,iPhone5首发了Nano SIM,这一次iPhone17 Air又要将eSIM在中国推广开来。前魅族科技高管李楠曾在社交平台指出,"如果iPhone 17 Air真的能搞定中国的eSIM空中发卡,那我们真的应该感谢苹果,这是这些年苹果做的为数不多改变行业的事情了。"
除了苹果之外,这一次eSIM在手机上的商用,还有一个重要的推动者,那就是华为。在去年,华为推出了首款三折叠手机,为了兼具轻薄和高性能,市场消息称在今年的迭代款上,华为的三折叠会抢下eSIM商用的首发。
中金公司曾在研报中指出,在联网终端种类持续增多、单机性能不断升级、功耗持续增加、设备愈发轻薄的行业趋势下,体积更小的eSIM迎来发展机遇。消灭手机实体SIM卡,或许在今年就会实现。
利益的博弈,让中国这次“慢半拍”
据Jupiter Research测算,到2026年,全球使用eSIM技术的物联网连接数量将从2023年的2200万增长至1.95亿。同时,据GSMA Intelligence预测,至2030年,全球预计将有约69亿eSIM智能手机连接,2030年将增长至69亿。
除了手表、眼镜、平板和手机外,AI消费电子时代,PC等终端也有了eSIM的需求。此前,在今年五月份的研讨会上,联想懂的通信就提出,随着AIPC进入规模化阶段,AI算力从云端向终端迁移的趋势日益明显,终端对“全时在线、即时同步”的网络能力提出更高要求。eSIM作为新一代数字化连接技术,以其嵌入式、灵活性、高可靠性等特性,正成为AIPC设备实现端云协同的关键支撑。
从表面的数据以及各种研报来看,eSIM是个对行业极大利好的产物,但国内在手机终端上这次则显得“慢半拍”,也是另很多用户不解。在作者看来,基于安全、利益等多方面的因素,运营商相关的考量和博弈,是手机eSIM迟迟未开通的关键原因。
其实,对运营商来说,从账面上来看,eSIM卡的应用是一件省成本的事情。据Transforma Insights数据,eSIM全生命周期平均成本较插拔式SIM卡低约8%,若将eSIM集成在模块中,其平均成本降幅可达11%。
“的确,相比较实体卡,eSIM在成本上要节省一部分,但运营商考虑的会更多,有市场改造的成本,有安全的因素,也有用户和利益的问题等。”上文运营商内部人士说道。
该人士还指出,对于安全问题,之前市场上的说法是会被不法分子用来诈骗,但个人觉得,eSIM反倒会更安全。不同于实体SIM卡,eSIM在手机上写卡时,会绑定手机的EID和IMEI,如若发现有诈骗的风险,会直接拉黑该设备,不能去添加新的eSIM,也就用不了通讯功能。“而利益上的顾虑,应该才是根本。”
众所周知,用户是运营商之间争抢的核心利益。在携号转网之前,运营商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和用户做强绑定。而在eSIM推行开后,相对来说,用户转网会更容易一些。有数据称,eSIM用户年转网率较实体SIM卡用户高18%。
“我反倒是觉得eSIM能够让运营商更好地监测用户”,作者的一位在美生活的朋友表示,“美国是运营商主导的手机市场,他们很强势,提供的合约有很多也都不合理,eSIM取代实体卡后,能够更方便他们去做监测,用套餐直接‘锁死’用户。”
目前来看,eSIM业务在手表等终端的重启,是一个好信号,但政策也有可能会变,不排除中间暂停或者关闭的调整。但是,总的来说,eSIM是一个不可逆的发展趋势,国内手机eSIM的正式商用只会是时间问题。之所以迟迟不能完全落地,还是那句话,技术演进与产业博弈的结果。(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杜志强,编辑|钟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