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核集团、中国核电、上海聚变、浙能电力等多家企业共同参股的“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在近期正式挂牌成立了!在此之前,我国已拥有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星环聚能、能量奇点(民营)。
以及新奥集团等多家“深耕核聚变”技术研发的企业,形成以国家队为核心骨干,民营企业作为有益补充的全产业链布局——人类对能源的终极梦想或许就藏在这些领先企业的积极探索中。
说核聚变之前,先说与当前的核电站有何不同
与当前核电站利用的核裂变技术不同,核聚变模仿的是太阳内部的能量产生方式——让轻原子核在极端条件下碰撞融合,释放出更为巨大的能量。这种技术不仅燃料来源近乎无限,专家说:
一升海水中的氘元素就能产生相当于300升汽油的能量,而且几乎不产生碳排放和长寿命放射性废物。更重要的是,聚变反应具有内在安全性,一旦运行条件不满足就会自动停止,完全避免了核裂变电站可能发生的熔毁事故。
然而,实现可控核聚变堪称人类面临的最艰巨工程挑战之一,因为:要将等离子体加热到上亿摄氏度并稳定约束,需要突破材料科学、超导技术和等离子体物理的多重极限。
已知的所有材料都不可能承受一亿度的高温,这就需要利用非接触的磁力束缚装置来做它的反应炉——也就是“托卡马克装置”,而当前的各国建设的核电站仅需要提供稳定的中子源即可控制反应,对材料耐高温属性要求相对较低。
2022年,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首次实现净能量增益,标志着这项技术终于从实验室走向工程实践的新阶段。如今,全球主要科技强国都在加速布局,试图在这场能源革命中抢占制高点。
在这场新的科技赛道中,中美处在并行领跑状态
在这场新的科技赛道中,中美两国正以各自独特的发展模式展开激烈角逐,共同推动着人类能源革命的进程。其中,我国在核聚变领域的发展呈现出"国家队主导、民企协同"的鲜明特色。
新成立的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整合了中核集团、中国核电等央企资源,标志着我国核聚变商业化进程进入新阶段。在安徽合肥科学岛,中科院等离子体所运营的EAST装置持续刷新世界纪录,2025年成功实现1亿摄氏度运行超1000秒的“高质量燃烧”。
正在建设的BEST紧凑型聚变装置计划2027年建成,目标2030年实现"点亮第一盏灯"的里程碑。民营企业方面,能量奇点、星环聚能等初创企业获得资本市场青睐,专注于更灵活的紧凑型托卡马克技术路线。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已形成从超导材料(夸父超导)、磁体制造(科烨电物理)到工程设计(聚变新能)的完整产业链,这种全链条自主可控的产业生态在全球范围内都属罕见。
美国则展现出"私营创新+国家实验室"的双轮驱动优势,以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CFS)为代表的私营企业正改写游戏规则,该公司研发的高温超导磁体技术有望将托卡马克装置体积缩小40%,计划2027年通过SPARC装置实现净能量增益。
另一家创新企业TAE Technologies另辟蹊径,开发非托卡马克技术路线,已获得谷歌等科技巨头投资。在国家层面,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2022年首次实现激光惯性约束聚变的净能量增益(Q≈1.5),创造了历史性突破。
美国政府也在及时调整政策,将聚变反应堆归类为低风险设备,大幅简化了审批流程。从发展态势来看,中国在大型科学装置建设和系统工程能力上具有优势,而美国在资本市场活跃度方面更胜一筹。
两国不同的发展路径恰似一场"龟兔赛跑":中国以国家战略为引领,稳扎稳打推进全产业链布局;美国则依靠市场活力,鼓励多元技术路线竞争。这场竞赛的胜负或将取决于谁能率先突破工程化瓶颈,实现度电成本的可商业化目标。
随着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的成立和新一轮民企融资的完成,全球核聚变竞赛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展望未来,核聚变商业化将面临三大关键挑战:工程技术的可靠性、电力成本的竞争力,以及产业化进程的时间窗口。
如果这些难题能够攻克,这项技术很可能在本世纪中叶重塑全球能源格局。届时,人类将首次真正掌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这不仅是科技创新的胜利,更是文明进步的里程碑。在这场追逐太阳之火的伟大征程中,每个突破都让我们离终极能源梦想更近一步。
这场竞赛,中美谁更有几率率先开启商用呢?
在这场决定未来能源格局的竞赛中,中美两国各有千秋,胜负的关键或将取决于谁能更快突破工程化瓶颈——这方面,我国优势不小,特别是全产业链的布局,使得中国在超导材料、关键部件等核心领域实现了自主可控。
以美国的CFS为例,研制出的20特斯拉高温超导磁体的关键材料供应商就是上海超导。在全球核聚变的发展进程中,高温超导带材的供应能力正成为关键因素——上海超导就是领军企业。
按照当前规划,中国有望在2030年代建成示范堆,2040年左右实现商业化应用。美国则以灵活的私营创新见长,资本市场的高度活跃为技术快速迭代提供了充足动力。若SPARC项目如期实现目标。
那美国可能在2030年代中期建成商用原型堆,在2040年前后实现首个商业化项目——相比中国,美国进展也不差,旗鼓相当。但核聚变作为长周期工程,最终胜出者更可能是能持续投入。
兼具工程稳健性与技术突破力的国家——尤其是关键材料研发、制造方面,我国已走在了前面,整体胜算更大。但这场竞赛没有终点,因为人类需要的不是一场零和博弈,而是共同开启新能源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