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国网三门峡供电公司调控中心人员密切监测电力气象预警平台,输电运检人员加强观测“5G+北斗”地质灾害监测装置。面对“五山四陵一分川”的特殊地貌,以及“地质灾害、风害、鸟害、冰害、内涝水淹”等多类电网运行风险考验,该公司迎难攻坚,以科技为矛、创新为盾,为迎峰度夏电力保供注入澎湃动能。
85%灾害预警准确率 “电力+气象”提升防灾能力
7月7日,强对流电力气象预警突现大屏。在国网三门峡供电公司调度控制中心,电力气象预警平台精准锁定天气强对流路径,工作人员迅速联动输电人员对220千伏函紫线等风险区域展开特巡,有效避免设备故障,保障了电网安全。
在豫西三门峡,因地貌差异较大,自然气候呈现“山多、大风多、鸟类多、河流多、微气候多”的“五多”特点,地区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对气象预警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气象数据与供电数据模型几经融合对接下,国网三门峡供电公司成功打造电力气象预警管控平台,实现“电力+气象”的跨界融合。一套整合国家气象站、雷达、卫星及自建18套微气象站数据、覆盖全域(5公里网格)、贯通短临至中长期的多维电力气象预警体系正式运行。
“其灾害预警准确率突破85%,气象预报精度超90%,已累计发布风险预警超1300条,显著提升电网灾害防御精准性。”国网三门峡供电公司调控中心负责人介绍道。平台运行后,成功将预警转化为行动力,多次化解恶劣天气电网运行风险。
除此外,该平台创新融合经济行为与电网运行数据,使负荷预测准确率最高提升至97.5%,有力支撑调度决策,防范输变电设备过载,平衡电力保供。
500米故障精准定位 “智慧分析”破解巡线难题
山高林密的三门峡山区,曾是输电运维人员故障巡线的难题。如今,一套新部署的故障精准定位软件正在扭转局面。
“过去,因为地形地貌复杂,输电线路跳闸后巡线难度大、周期长。若故障测距不精准,将造成故障点难以确定,无法快速恢复供电。考虑到T接线路的特殊性,故障测距就更加困难了。”该公司输电运检人员介绍道。因此,开展线路故障精确定位研究势在必行。
2025年,国网三门峡供电公司结合历史故障数据,提取风偏、雷击、鸟害等故障典型特征,开展了T接高压线路故障精准定位研究,最终完成了融合录波数据的T接高压线路故障精准定位软件部署。
“该软件通过三相线路解耦矩阵,可使故障定位不受故障位置、过渡电阻的影响,可靠性高,采用分布参数模型,定位精度高。”该项目工作人员介绍道。试运行期间,对两端线路及T接三端线路进行4次定位测试,测距误差均控制在500米内,精度较传统录波器实现飞跃。
今年度夏期间,这柄“数字利刃”将成为故障分析、故障巡线的核心装备,助力输电运维人员快速准确定位故障,缩短故障巡线时间,提高输电线路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守护万家清凉度夏。
全方位地质监测预警 “电子哨兵”守牢塔基安全
7月3日,三门峡部分地区暴雨如注。220千伏I、II虢陕线监控大屏上,各项数据运行正常,“5G+北斗”地质灾害监测装置正穿透雨幕,对杆塔设备进行在线监测——杆塔位移、地下水深度、土压水压气压等数据,自动形成预警告警,防止出现因杆塔倾斜、沉降、倒塔导致的事故损失。
而在往年,此刻需派出多组人员冒雨进山巡视。
“三门峡位于黄土高原的边缘地带,湿陷性黄土广布全域,在夏季连续强降雨天气下,可能诱发水土流失、滑坡、沉降等地质灾害,造成杆塔沉降、倾斜等电网运行隐患。”该项目负责人介绍道。国网三门峡供电公司研究团队通过开展“北斗+5G”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研究,利用地表下的固定式倾斜仪、渗压计等技术,监测水流、水压、土体流动等趋势,通过5G信息传输与大数据分析,构建起自动化监测预警平台。
“它不仅是‘电子哨兵’,更重塑了汛期运维模式。”该系统实现对防汛隐患杆塔实时监控,将极端天气下的安全风险拦在指挥中心的“大屏之外”。
近年来,国网三门峡供电公司正以科技创新重构电网防御链,牵头承担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重点课题6项,2025年以来授权发明专利8项。科技创新正驱动电网体系完成“智慧蜕变”,成为度夏期间保障电力供应、驱动能源新生态建设的核心引擎。(来源:国网三门峡供电公司 作者:杨旸卓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