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工人话产改
生产一线,吹响创新号角
淮南舜化机械有限公司压力容器生产厂长
戚良兵
作为在压力容器生产一线奋战十二年的老工人,我亲历了产改浪潮如何重塑我们这个传统制造车间——从抡大锤、凭经验的老师傅,到如今操控智能设备的技术能手,产改撬动的不仅是设备升级,更让工人群体的职业尊严熠熠生辉。
去年,公司推行“技能薪酬一体化”改革。我带领班组率先拿下A2认证培训。还记得第一次接触全自动焊接机器人时,老师傅们围着设备直摇头:“这‘铁胳膊’能比得上三十年老师傅的手感?”但当我们通过专项培训掌握编程技术,看到机器人焊出的鱼鳞纹比人工更均匀稳定时,整个班组都沸腾了!如今,车间里八台焊接机器人全天候运转,每道焊缝都有电子溯源码。看着质量合格率从92%跃升至99.6%的数字在电子屏上亮起,那份自豪感难以言表。
最让我触动的,是今年新实施的“项目制晋升”。我们压力容器组承接中石化加氢反应器制造任务,公司果断打破资历限制,让28岁的数控技师李松峰担任技术组长。这个年轻人不负众望,带领团队攻克了厚壁容器热处理变形难题。项目成功后,他直接晋升为高级技师!如今,车间“技术攻关英雄榜”每月更新,去年全厂37%的技改提案都来自一线工人,创新的活力在基层奔涌。
产改还让我们这些“大老粗”走进了大学讲堂!公司与合肥工业大学共建的“压力容器研究院”里,我们班组提供的12组焊接参数被纳入教学案例。上个月,我给机械系学生现场演示埋弧焊操作,听着那些大学生围着我的焊枪喊“李老师”,我这个初中毕业的老工人,第一次真切体会到“知识传帮带”沉甸甸的分量。
如今走进我们的智能化车间,电子看板实时跳动着生产数据,老师傅们手持平板调试参数,年轻技工在VR实训室模拟极端工况。但最珍贵的改变,是工友们眼中那簇被点燃的光——那是被时代认可的自信光晕,是手握真本事的沉稳底气,更是中国制造迈向未来最生动、最铿锵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