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多年技术沉淀与市场试炼,智能眼镜的发展轨迹正迎来历史性的关键拐点。IDC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预计达到1451.8万台,同比增长42.5%。随着头部硬件厂商的入局和轻量级眼镜的密集发布,智能眼镜正展现出接替智能手机,成为下一代个人超级终端的野望。
目前市面上的智能眼镜大致可分为5种类型。一是仅有音频听歌、打电话功能的眼镜;二是在一的基础上加上了摄像头的眼镜,可以用来拍摄,也可以借助AI分析眼前场景;三是在二的基础上,镜片具备显示的功能,叫作AI+AR眼镜;四是分体式AR眼镜,需要有线连接主机;五是VR眼镜,由于硬件成本高、体验不佳等原因一直未能普及。
目前眼镜市场主力为轻量级眼镜,也就是前面三种类型的设备,其中99%的智能眼镜都是第二类形态。
6月26日,在某企业“人车家全生态发布会”上,该企业负责人发布其首款AI眼镜,起售价1999元。该负责人表示,这款AI眼镜是“随身的AI入口”。这款机身40克的AI眼镜除了支持拍摄、视频通话、直播、耳机、语音问答导航外,也具备扫码支付等功能。
今年6月上市的另一品牌智能眼镜,属于具有AI+AR功能的智能眼镜。除搭载AI大模型以外,还具备AR显示技术,可以提供信息提醒、智能提词、导航等功能。
7月26日,某互联网巨头首款自研AI眼镜亮相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这款AI眼镜具备市场上多数同类产品的基础功能,如语音助手、音乐播放、电话通话和实时翻译等;同时还将深度整合自身生态的多项功能,支持地图导航、购物比价、扫码支付、行程提醒等功能。
智能眼镜高速增长的市场潜力吸引了众多企业争相布局。从去年至今年6月,多家知名企业和品牌已相继推出了智能眼镜新品。
IDC中国市场分析师认为,2025年对于中国AR/VR市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市场在连续两年的持续下滑后在轻量级眼镜的发展下终于迎来新的增长窗口。轻量级眼镜在ER观影类眼镜逐渐饱和、增长放缓的趋势下,提供了包括全天候陪伴、轻运动健康、轻商务出行等新的消费级应用场景,让智能眼镜逐渐渗透到普通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场景中,实现了受众群体从科技极客向大众消费者的转变。
“像手机一样,成为下一代超级终端”,智能眼镜具备的发展潜力,预示着一个新的行业风口正在到来。
根据IDC预测,2025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预计达到1451.8万台,同比增长42.5%;2025年中国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预计达到290.7万台,同比增长121.1%,其中音频和音频拍摄眼镜出货量预计216.5万台,同比增长178.4%;AR/VR设备出货量预计74.2万台,同比增长38.1%。
在一场论坛中,某企业相关负责人就提到,眼镜处于人类头部的生态位,而头部设备可以捕获80%以上的人体感知输入。因此,AI眼镜具有极强的场景穿透能力。AI眼镜作为下一代人机交互的“感官中枢”,将会催生个人数据量的急剧爆发,有望成为继智能手机之后最重要的个人移动入口。
不过,智能眼镜普及之路并非坦途,技术层面面临很多挑战,比如性能、重量和续航以及交互能力等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智能眼镜交互功能与手机差距明显,成为主流入口至少还需要5到10年发展与积淀。
随着头部厂商入局,智能眼镜市场竞争将愈发激烈,厂商格局瞬息万变,如何在关键时期做好前瞻性的产品规划、紧跟市场变化调整策略,将是厂商能否在初期拿下关键市场份额的决胜因素。
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智能眼镜要实现从现有状态到成为下一代超级终端的跨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性能方面,目前的智能眼镜在处理复杂任务时还显得力不从心,比如运行大型应用程序或者进行高清视频处理时,容易出现卡顿等问题。这就需要芯片技术的不断升级,以提供更强大的算力支持。
重量也是影响用户体验的重要因素。虽然现在已经有了40克左右的轻量级产品,但对于需要长时间佩戴的用户来说,还是有进一步减轻重量的需求。如何在保证功能的前提下,采用更轻便的材料和更紧凑的设计,是厂商们需要攻克的难题。
续航问题同样不容忽视。智能眼镜集成了多种功能,功耗相对较高,目前的续航时间往往难以满足用户一整天的使用需求。电池技术的突破或者低功耗芯片的研发,将是解决续航问题的关键。
交互能力的提升是智能眼镜能否被广泛接受的核心。目前,智能眼镜的交互方式还比较单一,主要依赖语音和简单的手势,与手机丰富的触控交互相比存在明显差距。未来,需要探索更自然、更便捷的交互方式,比如眼动追踪、脑机接口等,让用户能够更轻松地操作设备。
在应用场景方面,轻量级眼镜已经展现出了在多个领域的潜力。在日常生活中,用户可以通过智能眼镜进行扫码支付、导航,无需再掏出手机,大大提高了便利性。在工作场景中,智能眼镜的实时翻译、智能提词等功能,能够为商务人士带来很大的帮助。在运动场景中,智能眼镜可以记录运动数据,提供实时的运动指导,成为运动爱好者的得力助手。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智能眼镜的市场规模有望持续扩大。但同时,市场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对于厂商来说,除了要在技术上不断创新,还需要深入了解用户需求,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此外,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也是智能眼镜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由于智能眼镜能够捕获大量的个人数据,包括图像、声音、位置等,一旦这些数据发生泄露,将会给用户带来很大的损失。因此,厂商需要加强数据安全技术的研发,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保障用户的隐私安全。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价格也是影响智能眼镜普及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一些功能较为先进的智能眼镜价格相对较高,超出了普通消费者的承受能力。随着技术的成熟和生产规模的扩大,智能眼镜的成本有望降低,价格也会更加亲民,从而加速其普及进程。
总的来说,智能眼镜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既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机遇,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在未来的5到10年里,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市场的不断成熟,智能眼镜有望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真正实现从“小众产品”到“大众消费品”的转变,成为下一代个人超级终端。而在这个过程中,厂商们的竞争与合作,将共同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