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100米、4x100米决赛中,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国地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具身天工Ultra以全自主方式进入100米赛跑决赛,最终获得冠军。四台具身天工Ultra组队参与4x100米比赛,收获亚军。据悉,在该项赛事中,具身天工Ultra是全场所有选手中唯一采用全自主导航系统的机器人,全程无需人工遥控。这是具身天工Ultra继机器人马拉松大赛采用UWB半自主导航后的又一重磅升级,实现了复杂动态环境下实时环境理解与自主运动规划。
完全自主导航,而不是人工遥控操作,说明在自身导航方面,天工更有优势。不需要遥控器,没有人类操作员的机器人凭借视觉感知与自动驾驶级车道线保持技术,在复杂动态环境中自主完成了跑步运动,并最终夺冠,说明在自主方面更有优势。
在传统机器人竞技中,操作员通过手柄远程控制机器人的转向、加速与平衡,这种“提线木偶”式的操控模式严重限制了机器人的环境适应能力。而具身天工Ultra的突破,在于其搭载的“慧思开物”通用具身智能平台,实现了“感知-决策-执行”的完整闭环。要做到这些,其实也不容易,因为要具备物理时空理解与推理能力。如在1500米比赛中,机器人通过视觉识别赛道白线,自主规划在赛道左侧偏航50厘米的最优路径,避免与其他选手发生碰撞。
同时,通过强化学习训练出包含2000+种步态的运动控制库,支持高速奔跑时的动态平衡。在急弯路段,机器人能通过实时调整髋关节角度与摆臂幅度,将侧倾角度控制在8度以内,确保不偏离赛道。这是和宇树科技不一样的技术能力。宇树科技要依赖操作员通过遥控器修正姿态,而具身天工Ultra的全自主模式,可以超过传统遥控机器人的性能极限。
这种技术特点未来可以应用到更多场景。据悉,在某汽车工厂的测试中,搭载“慧思开物”平台的天工机器人能自主完成电控柜旋钮操作、零部件插装等高难度任务,双臂协作精度达到0.2毫米,作业成功率超过90%。其采用的多模态感知系统,可同时处理视觉、触觉与力觉信号,精准应对旋钮应力突变等复杂工况。在模拟核电厂巡检中,具身天工Ultra的耐高温关节(可承受120℃高温)与自主避障系统,使其能在辐射环境中连续工作6小时,完成管道裂纹检测等高危任务,替代了传统人工巡检的高风险作业。
虽然机器人运动比赛本身带有各种色彩,但在观察和检验技术应用能力方面还是非常具有参考意义的。我们观察,与谷歌Gemini Robotics依赖云端千卡集群的方案不同,“慧思开物”平台通过模块化设计,仅需中等消费级显卡即可支持,硬件成本仅为同类方案的1/3。此外,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的Raydiculous—1系统,通过三维场景图(3DSGs)技术实现跨空间任务规划,而具身天工Ultra的全自主导航与之形成互补,可在家庭、工厂等多场景中无缝切换。
可以说,不用遥控器,是让机器人真正拥有自主决策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在未来的场景应用中无疑更有价值。这种能力未来可以适应的应用场景无疑更具有多样性和广泛性。从工业车间到家庭客厅,从体育赛场到救灾前线,这些钢铁之躯正在用自主的“大脑”与灵活的“四肢”,书写着人机协同的新篇章。而中国机器人技术的这场革命,或许将重新定义人类与机器的关系,开启一个“机器人即服务”的全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