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个“孕育机器人”预计一年内面世,女性真的不用生孩子了?
创始人
2025-08-19 16:00:40
0

来源:科普中国

作者:飞刀断雨

近日,一条名为“全球首个孕育机器人预计一年内面世”的话题登上热搜第一。该消息称,国内某机器人公司创始人正在打造全球首个孕育机器人。该系统能模拟子宫环境,并整合到仿人类机器人体内,让“机器人妈妈”完整复刻从怀孕到分娩的人类孕育全流程。

图片来源:社交平台截图

预计“样机”将在一年内推出,并且定价计划控制在 10 万元内。难道“人造子宫”马上就要问世了?

相信许多人都在期待人造子宫早日问世。

植物的种子扔水里就能发芽,受精的蛋用恒温箱也能孵化。而科技发展至今,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们却仍然不能脱离母体,以纯人工的方式从头孕育一个生命,为什么?

因为太难了。

撇开费用问题和伦理道德的争议不谈,即便从纯技术层面讨论,人造子宫眼下也还有太多的技术难题无法解决。

如果你也关心人造子宫的研发进展,但不了解具体的进程,就来看看本文。相信看完之后,你也能和该领域的研究人员一样,一样的一筹莫展。

胚胎的发育极其依赖母体

受精卵经过数天的卵裂,变成含有囊泡结构的胚泡后,就必须植入分泌期的子宫内膜,和母体的子宫建立血液交流。这一过程称为“着床”。

着床意味着早期胚胎开始从母体的血液中获得氧气、营养、免疫等全方位的支持。此后,早期胚胎继续发育出胎盘,作为母亲和胎儿之间传递物质的枢纽。胎盘把妈妈血液中的养分汇聚过来,通过脐带的静脉输送给宝宝,再把宝宝从脐带的动脉送出的代谢废物过滤给妈妈带走。这便是宝宝从一个早期胚胎发育成足月成熟胎儿的主要过程。

这个过程极为依赖母体。所以,临床上如果有胎盘、脐带血流不畅的情况,很容易导致胎儿发育异常;如果有各种原因造成胎盘、脐带的血流阻断,数分钟内就可导致胎儿死于宫内。

那么,既然胎儿的发育离不开胎盘这个“枢纽”和脐带这个“传送带”,只要制造一个人工母体代替妈妈的子宫,和胎盘进行血液交换,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人造母体的研发困境

事实上,胎盘并不是简单地依附在子宫内膜上,而是与母体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适应机制。

除了物质交换的功能外,胎盘还分泌激素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向母体释放信号使其发生适应性改变。女性怀孕后血液稀释,凝血功能和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免疫系统也能耐受明明是“异物”的胚胎,这些改变都和胎盘的调控有关,也都指向同一个目标:让胎儿获得当下最合适的发育条件。

这就为人工母体的开发带来了第一个难题:胚胎发育的过程中,每时每刻的需求都不一样,人造的母体很难像真正的母体那样,对胎盘释放出的信号作出及时的反应和精细的调整。为胎盘提供最合适的血流灌注压力、氧分压、营养物质浓度,更不用说提供免疫因子等复杂的生物活性物质了。

而更麻烦的问题是,胎盘很难在脱离母体的环境下长期存活。

早在 1967 年,Panigel 和他的团队就开始尝试胎盘的体外灌注。五十余年来,无数人相继进行类似的尝试,但即便是第一时间取得的新鲜、完整的胎盘,离体十余分钟便可产生微血管血栓,显著降低灌注成功率。大多数研究也只进行了数小时的灌注实验,胎盘灌注时间不超过 48 小时。虽然 Polliotti 等人证明了多日灌注具备可行性,但几天的时间窗相较于维持一个胎儿的完整发育所需要的时间来说还是太短了。且因为胎盘灌注系统的复杂性,即使是经验丰富的研究人员,单次灌注的成功率仍然很低[1]。

除此之外,胎盘长期处于 37℃ 的外部环境下,如何防止感染也是一大难题。

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全部解决,用人工母体从头孕育生命的设想就不可能实现。而其中的很多细节以当前的医疗水平来看,都是难以逾越的高山。

话说到这里,有些读者朋友可能会疑惑:以前不是有过“人造子宫研发成功”的新闻吗?他们是怎么克服这些难题的呢?其实,那些新闻中的人造子宫并没有克服这些难题,它们并不能从头开始孕育胚胎,但那些实验的成功仍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当前的研究成果:

极早产儿健康生存的希望

临床上时常有孕妇意外地提前娩出健康的胎儿。有时候,孕妇自身的健康问题也可能迫使她们不得不提前终止妊娠,以免病情发展下去危及自身生命安全。

如果是胎龄已接近足月的早产儿,虽然仍可因为各器官发育不够成熟出现呼吸窘迫等问题,但大多都能在新生儿科的照护之下存活下来、健康长大。而那些月份过小的胚胎,往往在脱离母体的时刻便已失去生机,虽然令人惋惜但以眼下的医疗条件也无可奈何。

最令人痛心的是那些中期妊娠时娩出的健康的极早产儿。明明器官已经基本成形,只待进一步发育成熟就是一个健康的宝宝,可由于出生过早,身体的各器官都无法支持他们独立生存,人们只能眼看着那些瘦弱的宝宝慢慢失去生命。

眼下虽然有多种生命支持方法可以试着帮助极早产的宝宝存活下来,但很多重要器官必须在羊水环境中才能发育完善。

比如说:极早产儿的肺泡和毛细血管如果提前接触空气,会扰乱正常的肺泡发育,导致呼吸衰竭[2]。极早产儿的胃肠道未发育完善,直接喂养可导致喂养不耐受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而如果只在静脉输注营养液又会因为肠内喂养不足会导致肠道萎缩、细菌易位和败血症。宝宝在母体中吞咽羊水,说明羊水中的某些营养和活性物质可能是胃肠道发育完善的关键[3]。羊水环境还能预防肢体粘连及相关畸形[3]。

所以,一些极早产儿虽然能救治成功,但很容易因为先天不足留下重大的健康隐患,严重影响未来的生存质量。在此情形下,人们当然会想到:如果可以模拟出宫内的生存环境,让极早产的宝宝再多发育一段时间,岂不比任何补救措施都有效?

但正如前文所言,精确的母体环境和无法离体生存的胎盘是解决不了的难题。多个国家的医疗团队都尝试过在动物实验中研发人工胎盘,可感染、脐血管痉挛、血管压力无法精准匹配等问题总是让早产的动物胎儿短期存活后便死于各种技术缺陷[4-6],直到 2017 年,美国费城儿童医院的实验[6]绕开“人工胎盘”这个技术难点另辟蹊径,让相当于 23-24 周人类胎儿大小的羔羊宝宝们在离开母体的环境下生存了 670 小时(约 28 天),才让人们看到了人造子宫造福早产儿的新希望。

需要再次强调的是,费城儿童医院开发的这个人造子宫需要依赖早产儿自带的脐带建立新的循环系统,所以它只能帮助早产儿进一步发育,并不能从零开始完成整个孕育胎儿的过程。且由于法律法规、道德伦理、医学可行性、远期健康风险等多种顾虑,这项技术距离全面应用到人类宝宝身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那么看到这里,你体会到相关专业人士的无奈了吗?

不过,即便有这么多难题悬而未决,我依然惊喜地看到新闻报道有人声称能在一年内开发出复刻人类怀孕到分娩全流程的“孕育机器人”,或许他们手中掌握了人类医学界尚未知晓的先进技术吧!真令人期待啊!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人工智能与数字重庆双向赋能 “... 央广网重庆8月19日消息(记者陈静 实习记者肖世豪)人工智能为城市的未来提供了无限可能,重庆在提升超...
从“CBD”向“CID”迭代迈... 中新网浙江新闻8月19日电 (钱晨菲)18日,杭州市上城区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高地建设推进大会暨具身智能...
隆安:开启“指尖就业”新篇章 近日,广西南宁市隆安县首个易地搬迁就业帮扶真人AI数字人——“小梁数智人”正式上岗,以“直播带岗+云...
物联网设备管理双钥匙:卡号(M... 1. 本质不同: 物联网卡卡号 (MSISDN/业务号): 它是一个逻辑业务号码,功能类似于手机号码...
网络安全等保测评支持等保针对设... 网络安全等保测评:用户视角下的设备与软件一体化服务思考 网络安全等保测评不仅仅关注设备或软件,而是强...
124光年外超级地球K218B... 在浩瀚的宇宙中,一个距离地球124光年的神秘星球K218B正逐渐揭开其神秘面纱,引起了全球科学界的广...
新闻分析|德国5G之路为何难走 新华社柏林8月18日电 新闻分析|德国5G之路为何难走 新华社记者褚怡 当许多国家已经着手部署更先进...
魅族22手机三证齐全:80W快... IT之家 8 月 19 日消息,博主 @数码闲聊站 今天在微博透露,魅族 22 手机现已三证齐全,支...
以评促学,筑基未来:中软协NC... 2025年8月17日,由中国软件行业协会主办的NCT青少年编程能力等级测试圆满落幕。本次考试共设60...
新宇彩板取得排污泵底阀过滤装置... 金融界2025年8月19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天津市新宇彩板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排污...
句容创业人才获第五届镇江市菁英... 近日,第五届镇江市菁英创业大赛总决赛成功举办,经过激烈角逐,句容市5个创业项目获评奖项。其中“智能汽...
超薄iPhone 17 Air... 【CNMO科技消息】夏季通常是苹果相对安静的时期,今年晚些时候,苹果将推出许多新产品。据CNMO了解...
人才缺口激增4倍 人形机器人产... “16个国家280支队伍,在26个赛项中展开487场比拼,最终产生了26枚金牌”,在刚落幕的全球首届...
全球首个“孕育机器人”预计一年... 来源:科普中国 作者:飞刀断雨 近日,一条名为“全球首个孕育机器人预计一年内面世”的话题登上热搜第一...
QuestMobile 202... DoNews8月19日消息,在AI等技术变革的影响下,过去半年多,中国互联网广告市场的政策监管和行业...
GLP-1闯入新大陆 文 | 氨基观察 GLP-1争夺百亿美元MASH新大陆的号角,由司美格鲁肽正式吹响。 8月15日,...
中国援助的超算中心助力津巴布韦... 新华社哈拉雷8月19日电(记者许正)由中国援助的津巴布韦高性能超级计算机中心(简称超算中心)二期项目...
白宫要当英特尔大股东,软银砸2... 近年来陷入困境的英特尔,是美国政府重点关注的公司之一。 本月初,美国总统特朗普发文抨击英特尔CEO陈...
从信号盲区到全域覆盖:物联网聚... 物联网设备的 “死亡之区”—— 深山峡谷、高速隧道、远海孤岛,这些地方曾让单网物联网卡束手无策。物联...
2025未来网络创新技术与成果... 在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迎来颠覆式演进的当下,网络通信技术创新已成为驱动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8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