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跟外婆打电话,她那边信号不好,说话总是一顿一顿的。“沙沙…… 你说啥…… 沙沙……” 我举着手机在屋里转圈,最后蹲在窗台边才算听清。挂了电话我突然琢磨,这声音到底是咋跑那么远的?真像小时候想的那样,变成小信号一路跑过去的?
其实吧,咱小时候哪懂这些原理。我记得家里第一部电话是绿色的座机,听筒沉甸甸的,线绕在机身上。那时候跟在外打工的爸妈打电话,总要先摇几下手柄,等话务员接通了才能说上话。我总盯着听筒发呆,怀疑里面藏着会学舌的小人儿,不然为啥几百公里外的声音能钻进来?
后来才知道,声音还真能变 “信号”。你对着话筒说话,声音震动机子里的小零件,就把声波变成电信号了。这信号跟跑接力赛似的,沿着电线或者无线波往前冲。不过它可比接力队员娇气多了,遇到刮风下雨就容易 “摔跤”。上次烟台那边建基站,光缆总被施工挖断,后来人家想了个招,用光缆做主路,微波当备用,断了就自动切换,这才稳住。你说神奇不?信号还会自己找退路。
以前哪有这技术。听我爷爷说,早年间打电话得靠人接。你想打给谁,先跟话务员说,人家再手动插线连起来。有回他想给上海的亲戚打电话,从早上等到下午才接通,说话跟吵架似的,生怕信号跑丢了。现在多方便,拨个号直接通,可信号跑的路一点没少,得经过基站、光缆,有时候还得翻山越岭。
不过这信号跑久了也会累。下雨的时候通话有杂音,就是信号被雨滴 “拦路抢劫” 了;遇到大雾天更麻烦,信号会绕路走,走着走着就迷路了。我上次在山里写生,电话里朋友的声音忽大忽小,跟在水里泡过似的。后来才知道,那是信号在跟山雾 “捉迷藏” 呢。
说起来,信号这东西跟咱写信有点像。以前写信要贴邮票、等邮递员,现在信号 “打包” 声音的速度可比邮递员快多了。但原理好像差不多,都是把想说的话包好送出去。只不过信号更急脾气,一秒钟能跑好几百公里,比高铁还快。
前几天整理老照片,翻到爸妈抱着我在电话亭前的合影。那时候电话亭是玻璃房子,打个电话得插卡,信号好的时候能听见对方那边的炒菜声。现在电话亭少见了,人人揣着手机,可信号跑的路反而更远了。从有线到无线,从人工接到自动通,变的是技术,不变的是想听见远方声音的心。
你们有没有过信号断了的尴尬时刻?我上次跟客户谈事,说着说着突然没声了,急得我在马路上转圈找信号。后来客户发消息说:“你那边信号是不是被大风刮跑了?” 想想也挺有意思,这些看不见的信号,其实一直在为咱的思念跑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