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苏法萱 记者 潘一嘉)为顺应数字时代发展要求,切实以数字法院建设加快推进审判工作现代化,近日,苏州中院举行“未来法官助手”——司法人工智能辅助办案系统上线发布活动。
该系统采用国内领先的清华GLM中文大模型技术,构建了具备多模态文件理解能力、法律语义认知能力、自然语言交互能力的法院专用大语言模型。目前,包括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劳动争议等8类常见案由的系统研发已完成,涵盖辅助开展电子阅卷、一键生成法律文书、案情信息智能问答等多功能应用场景,将有助于为法官减负、为办案增效。
刚刚过去的2023年,是人工智能发展元年。人工智能大模型加速落地,在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助力基层治理现代化、推进政务服务智能化升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苏州正积极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探索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全方位、全链条推进行业赋能应用。在此背景下,苏州中院发布“未来法官助手”即司法人工智能辅助办案系统,将有力推进现代科技与司法审判深度融合,标志着苏州法院司法人工智能应用进入新阶段。
近年来,苏州法院始终坚持以数字法院建设推动实现更高水平的数字正义,不断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在便利人民群众诉讼方面,积极探索区块链、人工智能技术在诉讼服务、审判执行等领域的应用,着力建设电子证据、裁判文书上链存证和在线核验系统,不断提升证据认证、电子送达的效率和质量。持续做优“融诉服”品牌,升级完善全域诉服系统,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探索建立面向基层的诉讼服务站点,打造“家门口式”的服务平台,为当事人提供现代化的诉讼服务。
在切实为法官减负增效方面,苏州法院着力提升无纸化办案体验,坚持问题导向,紧贴审判实践需求,持续优化网上阅卷、在线庭审、“一键转档”等系统功能,不断提升系统运行流畅性、稳定性,并充分借助“人工智能”提高审判辅助事务集约管理效率,切实减轻办案人员事务性工作负担。在加快执行数字化转型方面,苏州法院建成全市法院执行工作“三统一”的案管平台、“可视化”的监管平台、“网络化”的查控平台,不同法院、团队、节点的执行人员通过实时共享“同一”电子卷,可并联式、集约化处理各项执行事务,有效提高执行质效。
2023年,苏州法院开展网上立案11.7万件,在线庭审6.0万场次,在线执行8.6万件,电子送达成功案件36.8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