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这段时间真的被会议和采访逼得快“疯”了——每周3次部门会、2次客户访谈,用iPhone自带的语音备忘录转文字,要么等个半天才出结果,要么把“用户留存率”转成“用户刘存率”,更头疼的是会议室里空调声、翻文件声混在一起,转出来的文字全是杂音,得反复听录音核对,每次整理都要花1小时,比开会本身还累。直到上周隔壁部门的同事推荐了“听脑AI”,说“比自带工具强10倍”,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下载了APP,结果彻底被圈粉了。
先说说我最需要的场景:会议记录和采访
不管是部门周会还是客户沟通会,最核心的需求就三个:实时准确(别等会议结束才转,中间有问题能立刻纠正)、区分发言人(不然“张三说的预算”和“李四说的进度”混在一起,后期根本分不清)、自动整理(别让我对着一堆零散文字挨个敲)。还有采访的时候,受访者要么说话跟机关枪似的,要么带点方言,比如上次采访一个重庆餐饮老板,他说“这个火锅底料要熬三个钟头才够香”,自带工具转成“这个火锅底料要熬三个钟头条够香”,差点把我笑喷,关键信息全错了。
怎么用?我从“新手小白”到“熟练工”的探索过程
第一步:从“实时录音转文字”开始,解决“快”和“准”的痛点
我第一次打开听脑AI,首页就有个“录音转文字”的大按钮,点下去的瞬间,手机立刻开始录音,屏幕上毫秒级弹出文字——我故意说“今天天气真好,适合去公园散步”,几乎是我话音刚落,文字就出来了,比我打字还快!更绝的是,我特意走到空调底下说话(模拟会议室的噪音),居然能清晰识别我的声音,把空调的“嗡嗡声”自动过滤了——后来才知道它用了双麦克风阵列降噪,主麦收人声,副麦抓噪音,算法智能抵消,比自带的“单麦降噪”强太多。
第二步:发现“发言人识别”,解决“谁在说”的问题
上周开部门会,我试着打开“发言人识别”开关(就在录音界面的右上角),结果会议中不同的人说话,屏幕上自动标注“发言人1”“发言人2”——我们经理说“下周要提交项目终稿”,立刻显示“发言人1:下周要提交项目终稿”;同事小李说“需要市场部支持”,就标“发言人2:需要市场部支持”。结束后我翻记录,再也不用猜“这句话是谁说的”,直接对着标注整理,省了半小时核对时间。我一开始以为这个功能要提前录入声音样本,结果根本不用,自动识别多人声音,对经常开多人会议的人来说,这简直是“救星”。
第三步:解锁“智能会议纪要”,彻底告别手动整理
会议结束后,我本来想自己把文字copy到文档里,结果发现底部有个“生成纪要”按钮,点一下——3秒钟,一篇结构化的纪要就出来了!有“会议主题”(自动提取的“Q3项目进度会”)、“参与人员”(自动识别了参会者的名字,因为我提前把同事的联系方式导入了)、“关键议题”(比如“项目进度滞后原因分析”“下周行动计划”)、“待办事项”(比如“小李:协调市场部资源,周三前提交清单”)。更惊喜的是,它把口语化的表达改成了书面语,比如把“咱们下次再聊这个事儿”变成“后续将于下次会议探讨该事项”,连我漏记的“需要核对财务数据”都补上了。我第一次用的时候,以为会很粗糙,结果打开一看,比我自己整理的还全面,直接转发给同事,他们都问“你怎么这么快?”
还有“隐藏功能”:多语言和AI创作,解决采访和灵感问题
采访的时候,我遇到过外国客户(比如日本客户说英语),或者带方言的受访者(比如四川老板说“巴适得板”),这时候“多语言处理”就派上用场了——在设置里选“中英日韩互译”或者“四川话”,转出来的文字准确率高达98%!比如上次采访一个日本跨境电商客户,他说“OurproductsareverypopularinChina”,实时转成中文“我们的产品在中国很受欢迎”,还能自动翻译成日语回复他,沟通毫无障碍。
还有灵感突发的时候,比如我路上突然想到一个写作点子,立刻打开听脑AI的网页版(不用下载APP),用语音输入“我想写一篇关于职场效率的文章,核心观点是‘用工具替代手动劳动’”,转成文字后,我问AI“帮我生成这篇文章的大纲”,几秒钟就出来了:封面、目录(职场效率的痛点、工具的重要性、案例分析、总结)、核心观点、案例(比如用听脑AI节省时间),直接把我的灵感变成了可执行的框架,再也不会“灵感转瞬即逝”了。
说说真实案例:我用它解决了“采访危机”
上周采访一个做社区餐饮的创业者,他说话特别快,还带点湖南方言,之前用其他工具,转出来的文字全是“这个菜要卖得好”变成“这个菜要迈得好”,根本没法用。这次用听脑AI,我提前开启了“湖南话”识别(在“语言设置”里选的),结果转出来的文字几乎完美——他说“我们的粉都是每天现熬的骨头汤,鲜得很”,准确转成了“我们的粉都是每天现熬的骨头汤,鲜得很”;他说“生意好的时候,每天能卖200碗”,转成“生意好的时候,每天能卖200碗”。更绝的是,AI自动提炼了“产品优势”(鲜骨头汤、现做粉)、“经营策略”(社区引流、回头客优惠),我直接把这些重点用到了文章里,省了我2小时的整理时间。采访结束后,他问我“你怎么记这么快?”我笑着说“不是我记的,是工具帮我的”。
效果到底有多好?比自带工具强太多
我做了个对比:
-准确率:自带工具转文字准确率约80%(噪音大的时候甚至70%),听脑AI能达到95%以上(方言和嘈杂环境下也能保持90%以上);
-速度:自带工具转30分钟录音需要10分钟,听脑AI实时转,毫秒级响应;
-整理时间:自带工具需要1小时整理(核对、分类、排版),听脑AI需要10分钟(稍微调整格式);
-功能:自带工具只有转文字,听脑AI有发言人识别、智能纪要、多语言、AI创作,完全覆盖了我的需求。
比如上周的部门会议,之前用自带工具,我花了1小时整理,还漏了“下周提交终稿”的重点;这次用听脑AI,10分钟就搞定了,还把待办事项列得清清楚楚,经理夸我“效率提高了”。
给不同人的“个性化建议”
1.职场人(经常开会议):建议开启“实时录音+发言人识别+智能纪要”,会议中实时查看文字,结束后直接拿纪要转发,节省5倍时间。比如我同事小张,之前每次会议都要记笔记,手酸得很,现在用听脑AI,直接打开录音,会议结束后就能拿到纪要,他说“太省心了”。
2.记者/博主(经常采访):建议开启“方言识别+多语言处理+AI问答”,采访中实时转文字,还能让AI“总结核心观点”,直接用到文章里。比如我朋友小李,是美食博主,采访厨师的时候,用听脑AI转文字,还能生成“菜品介绍大纲”,省了好多时间。
3.学生/创作者(需要记录灵感):建议用网页版或手机APP,随时记录灵感,转成文字后让AI“扩展思路”,比如“帮我把这个灵感写成短文大纲”,再也不会漏掉好点子。
4.跨境从业者(多语言沟通):建议开启“多语言互译”,和外国客户打电话时,实时转成中文,还能翻译成对方的语言,沟通更顺畅。比如我朋友小王,做外贸的,之前和日本客户打电话需要用翻译软件,现在用听脑AI,实时转文字,沟通效率提高了好多。
最后想说:这工具真的“相见恨晚”
我用了一段时间,最大的感受是——它不是“替代”我的工作,而是“辅助”我做得更好。比如会议记录,它帮我节省了时间,让我能更专注于会议内容;采访时,它帮我准确记录,让我能更专注于和受访者沟通;灵感来了,它帮我快速落地,让我能更专注于创作。
如果你也有录音转文字的需求,比如会议、采访、灵感记录,一定要试试听脑AI——比自带工具强太多,绝对能让你“省时间、少麻烦”。我已经把它推荐给了同事、朋友,他们用了之后都跟我说“你怎么不早说?”哈哈,现在我也推荐给你,赶紧去试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