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王宁宁】2025inclusion·外滩大会上,机器人成为亮眼科技焦点,形态与功能愈发多元:既能打拳击、做饭,还能用“仿生”面孔陪伴聊天。
9月12日,上海卓益得机器人有限公司创始人李清都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专访时表示,公司始终将机器人安全性放在研发首位,同时他强调落地场景对于机器人量产的重要性。
“人形机器人需要先完成一些简单并容易接触的工作,让市场看到应用价值,有人愿意支付成本,企业才能持续投入。”李清都提到,这可以通过AI技术,寻找机器人与人们实际生活需求产生交集的地方。
聚焦轻量化、长续航,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可以和这款表情机器人对话吗?”在外滩大会卓益得展台前,记者看到,这里展出的有该公司全球首款可量产的全自由度的表情机器人Rena,远看该机器人面部轮廓,酷似真人,近距离触摸“皮肤”,手感很逼真。展台工作人员介绍:“你看这里Rena的眉毛,都是一根根‘扎’进去的,所以看着根根分明。”
记者还注意到,卓益得展出的两款双足人形机器人,“双腿笔直”,腿部肌腱设计“减重”了很多。其中该公司“行者三号”人形机器人,体重约38kg,腿部肌腱设计仅重0.7kg,采用模拟人类肌腱的方式驱动,让它更轻、续航更长。
轻量化与长续航能力,是李清都及其团队研发机器人的重要技术路线,也成了卓益得的核心竞争力。
机器人重量越重,不会站得越稳吗?“轻量化可以让人形机器人的步态更加轻盈,提升动态性能。从物理原理角度来说,相同力量的情况下,质量越小,加速度越大,动态性能越好。”李清都向大河财立方记者说,针对传统仿人机器人过于沉重、低效且昂贵的难题,他带领团队进行长期研究,最终取得了有效成果。
2015年,李清都团队彼时研发的“行者一号”人形机器人,以0.8度电持续行走超134公里,连走两天三夜,打破了康奈尔大学保持的足式机器人行走最远距离吉尼斯纪录。
“当时,我也在思考自己所研究的内容,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后来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就是研究人形机器人。”李清都提到,2021年团队找到了解决人形机器人落地问题的基本方法,基于仿生肌腱驱动技术,研究如何通过关节耦合和力量耦合的方式降低机器人的峰值功率,提高其安全性并降低成本。
“行者二号”就是卓益得推出的全球首款基于仿生肌腱驱动技术的模块化人形机器人,动态续航达6小时。据介绍,2025年4月,该机器人在北京亦庄全球首届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获季军;在2025年国际人形机器人技能大赛中的全地形动态性能挑战赛中获得冠军。
安全放首位,先以简单任务获得市场认可
双足人形机器人的生活价值是什么?
李清都表示,之所以选择做人形机器人,是因为该类机器人的定位就是为人服务,制成人形形态更有助于与人们进行互动交流。
“人形机器人的通用性非常强,实际上还是一个通用平台,我们可以通过该平台将人的技能直接迁移给机器人,让其适应各种工作场景。”李清都说,当机器人学会了某项技能,就能做一些人们不愿意从事的工作,公司未来希望能开发一个类似的平台设备。
如何实现机器人的通用性?人形机器人如何走进人们生活?针对这一问题,李清都认为,机器人企业要先完成一些简单并且容易接触的任务,比如商场导览,市场有需求愿意购买后,企业才能长久发展,行业才能更进一步。
谈及当前人形机器人量产面临的挑战,李清都提到:“首先要有足够大的应用场景,其次产品必须安全、稳定可靠。”在他看来,在现实场景中,只有机器人解决现实问题了,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量产。
“与文体娱乐、文旅相关的应用场景,现阶段比较容易实现,实际上人形机器人也在提供情绪价值。”李清都强调,当下人形机器人投入应用最大的挑战是安全性还未达标,卓益得一直将安全性放在机器人研发首要考量的目标,并且在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场景中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
针对市场有观点认为“人形机器人的硬件足够了、数据还不足”的观点,李清都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认为,当前硬件技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灵巧手的触觉、力觉、温度等多模态感知能力,会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而机器人行业作为一个万亿级蓝海赛道,李清都坚定看好机器人未来的发展空间,并将专注于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作为自己毕生奋斗的事业。
值得注意的是,卓益得将核心研发放在上海,而其位于河南郑州的子公司卓益得人形机器人(河南)有限公司,定位是试图解决人形机器人的量产问题。李清都表示:“我们目标是做第三代超级智能终端,目前卓益得已处于小规模生产阶段,郑州工厂也即将开始规模化生产。”
责编:王时丹 | 审校:张翼鹏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