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凌晨突袭,城市尚在熟睡,AI“守夜人”已秒级锁定积水点位,一条告警推送到城运中心,信息速递到处理责任部门。热干面出摊前,积水被水泵抽进井口,早高峰踩上的是干爽路面,而不是冰凉的水洼——武汉,用算法把一夜暴雨悄悄“归零”。
这一切,源于全国首个超大型城市运行管理智能体在武汉正式落地运行——它由武汉与华为联合打造,基于全域数字孪生构建城市“智慧中枢”,让城市具备了“感知—传输—决策—执行”的全链智能治理能力。在“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武汉率先将AI嵌入城市治理流程,成为探索“人工智能+”治理能力模式的先行者。
这套系统不仅全面提升了城市运行效率,也正在重塑城市治理方式,为市民带来更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重要的是,这一经实战验证的“武汉样板”,为全国超大型城市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范本,标志着我国城市治理正迈入AI驱动的全新时代。
暴雨夜,城市有了AI守夜人
9月15日,记者一行走进武汉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简称“城运中心”)综合调度大厅,眼前便是一幅数字化“驾驶舱”的壮观景象:电子屏上密布的城市运行数据与实时数据闪烁跳动,工作人员分列在整齐的座席间,神情专注地盯着屏幕,指尖在键盘上飞快敲击,偶尔低声交流。调度大厅内不断响起提示音——那是AI智能体正在实时为每一次“脉搏”把脉。
城运中心讲解员介绍,平台已实现城市运行态势的“一屏总览”,93项数据分钟级更新,63项数据小时级更新,涉及交通、水务、城管、安监等27个部门和300余类指标。他补充说,过去遇到强降雨时,中心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协调,如今通过统一智能体派单平台,信息秒级传递,风险处置实现“多跨协同”。
武昌区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主任范德胜回忆起黄鹤楼脚下“红墙”网红打卡点治理历程时说:“地铁开通后,这里人流暴增、车辆混行,安全风险大。我们用人流、车流大数据分析,实施人车分流隔离,意外让这面墙成了网红景点。但随之出现商拍与游客冲突,我们又基于投诉数据治理秩序,组织商拍联盟、制定明码标价规则,乱象才消失。”
范德胜介绍,目前平台的预警能力已延伸至社区网格。极端暴雨天气时,中心的预警可直达社区、物业等最小处置单元,提前清理井盖、布设沙袋,防止内涝渗入地下车库。城运中心已联通全市3000余个社区,正在接入物业、志愿者等社会力量,让每个社区都成为城市治理的最小感知单元。
一朵云统全城,城市智能体会“思考”
武汉之所以能率先实现城市治理智能化跃升,得益于一套完整的“感知—传输—决策—执行”城市智能体基础架构。武汉以全域数字孪生为底座,构建起“三级七层”的城市运行管理体系,打破“部门围墙、数据围墙、业务围墙”,实现了从“事后应对”到“事前预判”的跃升,让城市“看得见、管得住、处得快、会思考”。
城市是人口、资源、设施与活动高度耦合的复杂系统,推动系统融合已成为破解治理瓶颈、实现智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为此,城运中心携手华为等合作伙伴,依托数字孪生、AI、大数据、联接、存储等ICT技术,建设城市运行管理平台,让城市“看得见、管得住、处理快、会思考”。
目前,该平台已归集1500余项城市体征指标,打通公安、交管、城管、应急等14个市直部门、16个区专业指挥信息系统,全面汇聚城市运行动态感知数据,正在成为协调各方、推动建设智慧城市“一网统管”的重要抓手,为超大城市治理提供更高效智能的决策支撑。
城运中心专职副主任耿峰表示:“武汉‘一网统管’以安全为切入点,具备机制健全、数据鲜活、平台智能、体系完善、应用实战的特点。基于‘三级七层’的管理架构,做到一屏统观、一网通达、一脑智感、一体联动,推动城市运行安全事件从事后应急处置向事前预测预警预防转变,为清明祭扫、跨年夜等重要节日和武汉樱花季、长江文化节等重大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真正落实了全域感知、全时联动、全程智能、全链闭环。”
平台建设同时配套了智能体中心、知识中心、语料与模型中心、模型安全中心四大AI中心:智能体中心如同城市AI“大管家”,借助盘古中控大模型理解复杂指令、调度系统资源、生成处置方案;知识中心通过“星跃引擎”解析多源事件信息,准确率达96%;语料与模型中心支持百种AI算子与多模态数据处理;模型安全中心则通过可信计算环境保障数据与模型全流程安全可控。
华为政务一网通军团城市数字化业务总经理贺铮介绍:“过去要人工调看海量监控视频,现在通过视频+AI,系统能像人一样看懂城市,哪里积水、哪里路面破损、哪里发生交通事故,AI会自主生成工单。未来智能体将从‘快发现、快处置’走向‘自发现、自处置’,成为城市主官的数字超级助理。”
作为国家首批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武汉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和部署,确立了以“高效处置一件事、精准服务一个人、全面智理一座城”的目标,推进数字化转型和全场景智慧应用落地,探索超大城市迈向智能化、主动化治理的新路径。
从东湖到全城,“武汉样板”全国可复制
沿着东湖湖畔步行数分钟,记者来到武汉东湖风景区城市运行管理中心。这里设有沉浸式裸眼3D大屏,实时跳动着景区人流密度、停车场空位数、客流热力图等数据,几位工作人员正在操控无人机监控画面,屏幕上游客的移动轨迹像光点般缓缓流动,构成一幅“会呼吸的数字地图”。
武汉东湖风景区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主任朱雄文介绍,景区每年客流超2000万,是全国客流量第二的5A级景区。过去节假日高峰,车流人流一度失控。团队依托“一网统管”融合文旅、交通、停车等多源数据,实时预警分流,并上线“云上东湖”小程序,提供路线规划、停车余位、AI数字人伴游“小东”等服务,让游客“快进一分钟,多玩一小时”,五一期间客流增长但拥堵警情下降80%。
武汉致力于通过城市治理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在城市治理效能层面,武汉已打造智慧气象、智慧防洪、城市内涝等一批多跨融合的应用场景,实现燃气安全事故率下降60%、交通拥堵指数降低15%,市民政务服务满意度提升至98%。
围绕突发事件快速响应、立体化活动保障与智能服务精准推送,武汉不断将城市治理延伸至民生细微之处,努力为市民打造更加安全、安心、便捷的智慧城市生活方式。
耿峰表示:“武汉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定位于数字治理的办公室、数字指挥的驾驶舱、数字协同的中控台、数字决策的参谋部和数字生态的孵化器。未来,中心将推进市、区、街三级平台一体化建设,拓展更多便民应用场景,增强市民获得感,同时将继续携手华为等伙伴,探索更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打造超大城市治理‘武汉样板’。”
贺铮也表示,当前正处于数字化向智能化转型的浪潮之中,城运智能体不仅是辅助工具,更是一个能够自主思考、自主发现、自主执行的“超级助理”。全国首个超大型城市运行管理智能体在武汉正式启用,具有里程碑式的示范意义——这不仅是人工智能技术与城市治理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更为全球超大型城市的智慧化转型提供了“武汉方案”。
他介绍,未来信息化的系统、数据与平台都将汇聚在智能体中,只需通过对话交互,它就能主动帮助城市管理者处置各类事务。华为将与武汉一起,携手武汉云、软通智慧、睿呈时代、奥看等生态伙伴,共同推进更多城运智能体的探索实践,进一步推动城市治理向深度智能化迈进。
武汉打造了智慧气象、智慧防洪、城市内涝等一批多跨融合的应用场景,燃气安全事故率下降60%,交通拥堵指数降低15%,市民政务服务满意度提升至98%。这套经过实战检验的“武汉样板”,正在为全国超大型城市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范本,也让世界看到了人工智能赋能城市治理的“中国方案”。
文: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