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湖南安仁县茶安灌区的20万亩稻田,穗粒饱满,日渐金黄,丰收在望。而在数公里外的茶安水库调度中心,技术人员正通过智能控制平台实时监测水位、流量,轻点鼠标,远程闸门精准启闭,水流沿着防渗渠道涌向四方稻田。
这一切,源于安仁县近年来以现代化灌区建设为抓手,推动农业用水从“靠天吃饭”走向“智慧调控”的深刻变革。
“过去开关闸全凭经验,水浪费严重。如今依靠自动化系统,水位、流量一目了然,水到田间的时间比以往缩短一半以上。”茶安水库管理局工程灌溉股技术人员李志坚说道。
改造前的茶安灌区面临渠道渗漏、大水漫灌、管理粗放等难题。尤其在用水高峰期,区域争水矛盾频发。2024年,安仁县争取1.2亿元国债资金,完成总干渠11公里及多条支渠的节水改造与防渗建设。输水时长从3天压缩至1天,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跨越式提升。“我们村处于灌区下游,以前插秧时水小、后期还缺水,上下游、县与县之间常因抢水闹矛盾。”安平镇石基头村种粮大户谭小红坦言,“如今水流快了、不断了,我们用水不再难。”
硬件改造只是起点,软件协同才是关键。茶安水库建立了两县用水协调机制,放水前召开灌溉会商会,实行县、乡、村三级接水管理,确保供水公平、调度高效。“灌十停七”等科学灌溉模式广泛推行,依据水稻生长周期定时定量供水,实现“精准滴灌”。“今年几百亩早稻插秧一点没耽误,水来得快、来得稳,无忧灌溉真是给我们吃了定心丸。”金紫仙镇红岩村种粮大户李青华感慨道。
智慧灌溉既破解了跨区域用水矛盾,也助力了粮食稳产增产。今年以来,灌区未发生下游缺水事件,亩均粮食产量预计提高约10%。从“被动抗旱”到“主动调水”,从“大水漫灌”到“精准灌溉”,安仁以智慧之水润泽良田,绘就“水安粮丰、村美民富”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我们将持续推进灌区信息化建设,让科学用水、高效用水成为农民丰收最坚实保障。”茶安水库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陈亮亮说。(谭利炳 何丽 李晶)
下一篇:割草机器人“变身”业绩收割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