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科技、教育、人才的战略支撑,上海在这方面要当好龙头,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迈进。要着力造就大批胸怀使命感的尖端人才,为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创造良好条件。
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上海正在奋力以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历史主动、积聚新动能、跑赢新赛道。科创青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有甘坐冷板凳的决心与毅力,也有不怕失败敢于挑战的冲劲与激情,更有走出长三角、走向世界与未来的果敢与雄心。
从事科研工作,就得耐得住寂寞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导航卫星总体研究所第二党支部书记、总体室主任李绍前和北斗“磕”了10年,彼时,他和团队面临着北斗系统“0的突破”——建造世界一流的卫星导航系统。
他们通宵达旦铆在实验室,经历了大大小小各类实验,最终突破了十余项关键技术,实现了北斗星座的信号流、时间流和信息流的全要素仿真。2015年3月,我国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首发星发射成功,拉开了我国北斗全球系统组网建设的序幕。
李绍前仍记得最早投身于北斗研发的原因:要让人们日常出行更便捷。这份志向始终没变,他和团队希望能够助力建设国家综合定位导航体系,持续推进系统升级换代。“这条道路对所有北斗人来说也是任重而道远,但我们不会退缩,将继续践行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北斗精神。”
中国青年智慧,登上世界大舞台
长宁区利西路100号,穿过蜿蜒小巷,一座小楼现出真容——这里汇聚着人工智能领域“最强大脑”,是西井科技的所在地。
作为一家上海本土企业,总裁章嵘创业时想到,人工智能技术能帮助人类实现更美好的生活。西井科技在2017年开启了海港领域的第一次人工智能应用尝试——智能理货系统。
研发在上海、生产在周边,这也逐渐成为西井科技的生存方式,在长三角区域整合科技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实现强强联合。在上海的西井,正在跑出国际速度。其产品及服务已落地全球18个国家和地区,服务160余家客户。
2018年,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猴在中国诞生。这背后就是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灵长类生殖工程研究组组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真及团队的努力。随后,克隆猴“中中”和“华华”登上生命科学领域顶尖期刊《细胞》封面,意味着中国科学家成功突破了用体细胞克隆技术克隆灵长类动物的世界难题。“我们的目标不只是一步领先,而是要步步领先。”
栽出更大的树,Z世代贡献新力量
因为热爱,科研这条道路上,有了更多年轻人的身影,他们不计回报、潜心向前。上海正推动数字化转型,美团通过零售加科技的方式,为传统行业做一些信息化升级赋能,95后、美团点评事业部技术部算法工程师曲珊就是“穿针引线”的人,“希望能尽我所能以算法为引擎驱动上海的创新之轮。”
南海北部约3.5公里的深海平原,“海铃”悬垂,海水轻抚,静听寰宇。这是“海铃计划”的“根据地”:在海底打造一台全球性能最强的中微子望远镜,通过捕捉高能中微子解答宇宙射线起源等谜题。
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博士生黄惊涛就是课题组的一员,他所做的就是“海铃计划”的“关键轴”,即负责中微子望远镜模型建造。比起赴南海现场采集数据的科研人员,黄惊涛的工作很难“幕后”,但这个“00后”仍旧乐此不疲。“虽然我们做大型装置,难以很迅速取得实验成果,但我们已经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足够栽一棵更大的树。”
作者:
编辑:孙欣祺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