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昆磊
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正推动社会全面迈入以数据驱动和智能赋能为特征的“数智时代”。在高等教育场域中,青年学生作为网络技术的高频使用者,“数据+算法”的广泛应用改变着他们的学习方式与交往模式,使高校网络思政教育面临着育人空间拓展、内容供给优化和价值引领方式革新的新挑战。因此,高校网络思政教育需适应时代特征与学生成长规律,充分激发数智技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助推作用,及时把握学生的群体特征和数字空间行为表现,以提升网络育人的精准性与有效性。
破解“算法茧房”,
以价值引领赋能数据逻辑
在算法推荐机制影响下,信息传播呈现明显的圈层化趋势。网络平台根据用户既有的点击习惯、信息浏览时间、兴趣偏好进行信息精准推送。这虽然提高了信息匹配效率,但也需关注思政教育信息资源在网络空间传播的覆盖范围和价值引导。
从技术层面介入,高校需提高思政教育内容在算法推荐机制中的可见度、权重比例和优先推荐级。网络思政教育应主动把握算法的运行逻辑,坚持“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运用数据分析、精准画像、内容优化等手段提升思政教育内容吸引力和说服力。确保算法运行过程中的透明度,减少流量逻辑对价值传播的稀释,强化主流价值观在网络空间的引领效能;积极探索与主流网络平台的合作,在算法推荐模型中嵌入价值权重,建立稳定的内容投放机制;加强校园融媒体矩阵建设、运行和管理,打通网络思政教育内容生产和投放的渠道,借助“教育精选”“校园文化专区”“青年说”等专题版块,让优质教育内容在平台上获得更多曝光机会,实现定向化、精准化、广域化的传播;注重提升思政教育内容的自然竞争力,转变网络思政教育内容的表达方式,针对不同平台传播特性和网络生态属性优化选题方向与呈现形式,使思政教育内容与青年学生的媒介使用习惯匹配。增强相关用户的社交黏性和情感依附,助推数据逻辑在网络育人中的内涵式发展,实现思政教育内容的跨圈层传播与浸润式覆盖。
构建“智能思政教育”,
推动育人模式的精准转型
高校在开展网络思政教育时要拓宽互联网思维,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其碎片化网络行为的持续采集与实时分析,运用算法模型进行智能识别与趋势预测,精准预判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潜在需求;将新兴技术的深度应用与育人目标紧密结合,实现网络思政教育由经验主导的传统模式向数智化、高效化、交互式方向转型升级,有助于提升网络思政教育内容的匹配精准度,制定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智能化育人方案。
围绕网络思政教育过程中个性化教育与群体性教育之间的平衡,建构以思政教育元素为核心的算法模型。将网络素养标准、各类新兴技术的使用规范等主流价值信息嵌入大模型,使其能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生成相关内容并在认知层面进行价值引导,也能在面对共性问题时通过智能关联规则与内容适配,实现圈层化的快速传播与情感共鸣,强化网络思政教育的认同感和体验感。例如,部分大学新生在入学阶段通过网络大量检索所学专业的课程安排与未来就业方向,智能思政教育模型可按照兴趣谱系进行信息延展,不同网络平台和程序应用间主动推送专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思政教育内容,帮助学生逐步建立从深度思考到价值认同的提升。同时,要不断提高网络育人平台的资源整合和运营水平,有针对性地策划和打造系列网络文化作品。将思政教育元素巧妙融入学生关注度高的领域,用青年化的方式把道理讲深讲透,让价值内容搭载热点流量进行裂变式传播,形成兼具广泛传播力和深度引领力的网络思政教育内容体系。
打造“协同共创”,
构建网络思政教育的融合生态
数智时代的网络思政教育创新逻辑,不仅体现在科技形态的迭代升级,更在于教育理念的动态更新与持续优化。高校应充分发挥人机协同优势,推动思政教育实现系统化、生态化的整体布局,形成多主体参与、多资源共享、多场景贯通的融合生态,使思政教育在网络数字空间中实现精准高效地传播与实施。
在网络思政教育的融合生态中,高校应主动打破壁垒,联动校内外优质资源,组建由校内教师、学生骨干、技术研发人员、优秀校友、社会资源等共同参与的网络育人团队,丰富并畅通多元化的网络育人渠道。加强高质量育人资源的聚合,在网络教育内容创作、技术赋能支持、成果传播推广等环节,形成跨领域、跨行业的共享合作机制,为网络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
网络思政教育的生态化发展,需统筹不同数字平台间的渠道优势与育人目标精准匹配,推动线上线下育人活动的关联性与互补性。运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数字人等技术手段,营造沉浸式、可感知的虚实结合教育场景。将数字空间与现实环境的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活动有效衔接,延伸育人的时间空间边界,聚焦学生的直观体验与主体感受,增强网络思政教育在不同场域的实践性与吸引力。积极发挥青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科学的量化评价与即时反馈机制,快速掌握学生对教育内容的接受度和参与度,动态调整网络思政教育内容,促进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实践模式的持续优化。注重网络思政教育内容的审核与监管,提升学生在网络平台交流中理性表达、有效互动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网络育人环境。
(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