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互联网怪盗团
最近几天,微信“听一听”正在进行灰度测试,越来越多的微信用户的“发现”页面多了一项功能,默认位置在“扫一扫”下方、“看一看”上方。如果你还没有被灰度到,也不必着急,只要下拉微信“对话”页面(第一屏),即可在页面最上方找到“音乐”“音频”“最近播放”三个标识,它们提供的功能与“听一听”完全重叠。
在饶有兴味地尝试了一下该项功能,并且与一些音乐爱好者交流之后,我的感觉是:这将是自从2020年初视频号启动以来,微信最重要的一次功能更新。泛音频娱乐(包括音乐、播客、电台、有声书等)将成为微信重点发力的一条赛道,而且这条赛道很符合微信事业群的资源禀赋和做事风格。对于音频娱乐行现存的玩家而言,微信的入场则是喜忧参半的,取决于它们具体处于哪个细分赛道:
(“听一听”在微信发现页面的默认位置)
先说音乐赛道。点开“听一听”中的“音乐”选项,下方首先出现的是“现场音乐”和“乐迷圈”,这两项功能均与视频号深度绑定。
再下方则是“今天”系列歌单,包括“朋友推荐”、“今日个性歌单”、“热门分享歌曲”、“新歌推荐”、“视频号音乐人作品精选”。继续往下拉,还可以看到“最近听过”,然后是“推荐音乐人”、“推荐歌单”,整个界面的底部则是“视频号音乐人”。看起来,这些歌单及音乐人功能已经比较丰富,不过与专业音乐APP相比还是简单了一些。这可能是出于微信的极简主义产品理念,也可能是在为今后的扩展留出空间。不过,最重要的问题还是音乐版权问题——微信是否打算建立自己的音乐内容生态?它与腾讯音乐强大的版权音乐生态之间又是什么关系?
(“听一听”当中的音乐功能页面)
在随机打开了上百首曲子之后,我发现“听一听”当中的所有音乐内容不外乎三个来源:QQ音乐、微信电台、视频号音乐人。目前,来自QQ音乐的内容还是占据绝大多数,这一点完全在意料之中。但是,后两者都是独立于腾讯音乐之外的,而且都以原创内容为主。许多音乐人(不论主流还是小众)早已习惯了以视频号为一个宣传舞台,而且视频号也早已开通了音频内容发布功能。长此以往,微信原生的音乐内容生态终将形成,腾讯音乐也将感受到一定的压力。当然,受到压力最大的还是那些“非腾讯系”的音乐平台,例如网易云音乐;微信的挑战将是它们在2024年面临的最严峻的课题。
此外,哪怕一首曲子来自QQ音乐,只要其创作者注册了视频号、具备“视频号音乐人”认证,你就可以在播放界面选择关注他的视频号。这就是在鼓励音乐人把粉丝沉淀到视频号而不是QQ音乐APP。我觉得大部分音乐人肯定会欢迎,因为视频号的增量和前景远大于任何音乐APP,还可以为“私域粉丝运营”提供方便。过去几年,张小龙曾经一再提出“视频号是微信的中枢功能”,如果还有人不理解什么是“中枢”,那么“听一听”与视频号的密切绑定应该是一个最佳案例。
那么问题来了:腾讯为什么要在腾讯音乐之外,再建立一个具备相当独立性的音乐生态?这显然不是出于财务上的考虑。从2023年的财务数据看,腾讯音乐的在线音乐业务收入增长还是不错的,主要是社交娱乐(直播)业务遇到了问题;在线音乐付费会员首次突破了1亿。腾讯音乐单季度的Non-GAAP净利润约为2亿美元,虽然谈不上很高,但完全可以接受。问题在于,腾讯音乐旗下的音乐APP没有掌握音乐市场的“主动权”或曰“话语权”,而将其丢失给了抖音——这对于腾讯而言就是难以忍受的了。
强大高效的抖音正在席卷一切内容形式的“话语权”:从电影到剧集,从游戏到音乐。具体到音乐,从2018年开始,一首歌曲、一个音乐人只有在抖音火了,才能真正“出圈”;音乐平台播放次数排名前列的歌曲,十有八九是“抖音神曲”。如果任凭抖音掌握音乐的“话语权”,腾讯不但会受制于人,还很有可能把上游内容生态也输给对方——虽然事实证明字节跳动做不好游戏,但它不一定做不好音乐。QQ音乐也好、酷狗音乐也好,或者老对手网易云音乐也好,归根结底都是“听歌工具”;它们具备一定的社区和舆论场属性,可是远远没有抖音那样强。要真正夺回“话语权”,非得微信视频号出场不可,这就是微信“听一听”紧密绑定视频号的原因。
进一步说,要在任何行业、任何赛道与如日中天的抖音竞争,腾讯都必须依托微信视频号,这一点在腾讯内部(乃至整个互联网行业)应该已经形成了共识。在这方面,视频号还有一个独特的“优势”,即其目前的商业化水平不高,因此进行战略协同的“机会成本”不高。(不过话说回来,做任何业务的根本目的是赚钱,腾讯和微信管理层肯定非常希望视频号商业化起来。)
再说音频(非音乐)赛道。在我看来,这是过去几年国内被寄予厚望、却始终未达到预期的几条赛道之一。我本人很喜欢播客和有声书,是喜马拉雅和小宇宙的重度用户。跟上千万用户一样,我认识到了在健身、户外、开车、睡前等场合,音频(非音乐)内容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然而,国内音频赛道迄今无法克服两个结构性问题:
作为一个内容创作者,2020-2022年,我与无数平台、创作者和生活中的朋友讨论过做播客或有声书的计划。然而,事实让我用脚投票了,至今我也没有在音频内容当中投入多少精力。我相信,还有数以万计的创作者,跟我一样用脚投票了。现在,假如微信真能把这条“高不成低不就”的赛道彻底激活,相信所有市场参与者都会感到高兴,哪怕是竞争对手!
(“听一听”当中的音频功能页面)
由于腾讯生态内部缺乏一个喜马拉雅或小宇宙那样的音频(非音乐)APP,所以微信“听一听”的音频功能页面能明显比音乐更简陋一些,其内容主要有两大来源:第一是微信公众号内嵌的播客音频,第二是对部分公众号文章的自动语音转制;在内容页面点击关注作者,关注的对象也是公众号。简而言之,音乐功能是以视频号为轴心的,音频功能却是以公众号为轴心的。这也是近年来微信公众号为数不多的唱主角的机会。
在坊间,对于微信公众号已经“老化”、正在失去吸引力的说法层出不穷。但是,微信公众号仍然是国内最重要的图文信息平台(尤其是对专业图文而言),这一点应该无人能够否认。至少,在科技、财经等垂类自媒体领域,微信公众号是无可争议的大本营,没有任何平台堪与之相提并论。更重要的是,在长达十二年的历史上,公众号积累了海量的历史内容,其中很多至今仍然具备吸引力。相比之下,仅有四年历史的视频号积累就薄弱了很多(音频内容就更薄弱了)。无论是面向大城市白领讲专业内容,还是面向下沉市场讲故事、段子,公众号都能提供更丰富的选择;这就是“听一听”的音频部分要以公众号为轴心的根本原因。
公众号和视频号都有“音频内容”功能,都具备较强的私域和个人IP属性,也都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对于擅长搞“内部赛马”的腾讯而言,这也是某种程度的内部赛马。从表面看起来,微信把“听一听”的音乐功能交给了视频号,音频功能交给了公众号,二者的地位是平等的。可是仔细探究一下就会发现,二者地位并不平等:假以时日,视频号可以不断侵入公众号的音频地盘,而公众号很难反制。我觉得,“听一听”的音频功能,很可能是公众号这一古老产品的最后一次脱胎换骨的机会——若成功则将在播客、有声课程等领域打开一片新的天地;若失败也不意味着消亡,只是从此将完全局限于传统图文领域,不再具备向新领域开拓的可能性。
总而言之,对于“听一听”这个微信新功能(可能是自从视频号以来最重要的功能),我们的观点大致如下:
在2024年,微信最重要的任务是视频号电商,这是腾讯一直未能做好的战略方向,也是视频号变现最可靠的方向(但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其次可能就是“听一听”了。如果“听一听”取得了成功,那么音乐和音频创作者都会像潮水一般涌入,就像过去三年视频创作者像潮水一般涌入视频号那样。反过来,如果我们到了2024年下半年还没有观察到这样的现象,就说明“听一听”失败了。
你的预测又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