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酒店走廊里穿梭的送餐机器人,其背后公司即将港股上市了。10月8日,北京云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云迹科技”)宣布启动全球发售,计划于10月16日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成为“机器人服务智能体第一股”。
招股书显示,云迹科技已连续三年亏损,存在19.25亿元的对赌负债,且三年未获得新融资。上述因素叠加,使得市场对云迹科技上市后的运营表现、盈利路径、债务化解能力成为行业及投资者聚焦的重点。
云迹科技成立于2014年1月,主要提供机器人及功能套件、AI数字化系统服务等,重点打入酒店配送机器人赛道,财报披露,截至2025年前五个月,云迹科技的合作酒店超3.4万家。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在全球、中国酒店服务场景中,云迹科技分别以9%、12.2%的市场份额,占据第一。
云迹科技旗下产品
从营收规模来看,云迹科技2022年、2023年及2024年的营收分别为1.61亿元、1.45亿元和2.45亿元,毛利率从24.3%升至43.5%。财报显示,公司营收来源于两大板块:机器人及功能套件的销售与租赁,以及AI数字化系统的订阅费用。过去三年间,前者贡献了约80%的收入。
不过,近三年公司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22年至2025年前5月,亏损分别为3.65亿元、2.65亿元、1.85亿元和1.18亿元,和2024年前5个月的0.84亿元的亏损相比,今年同期亏损显著扩大。
这与云迹科技机器人产品价格的持续下调密切相关。招股书披露的数据显示,其“格格”系列机器人的平均售价从2022年的2.68万元逐步降至2023年的2.49万元,并在2024年进一步跌至2.09万元;“润”系列也从2022年的2.32万元降至2024年的1.31万元。
有业内人士表示,自2022年起,国内酒店机器人市场热度有所回落,但入局玩家众多,随着擎朗智能、九号机器人等企业入局,价格战日益激烈,行业整体酒店机器人均价从2016年的13.6万元跌至2024年的1.31万元,降幅超90%,硬件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
不过,在价格策略调整背景下,云迹科技的酒店客户数量从15000名增长至34000名,同比增幅达126%。
面对财务压力,云迹科技收缩研发投入。招股书显示,公司研发开支从2022年的0.68亿元缩减至2024年的0.57亿元,占总收入比重由42.0%腰斩至23.4%。
云迹科技的收入结构也凸显出其对单一应用场景的依赖。尽管云迹科技一直在布局多元化产业线,但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酒店场景收入占比分别高达70.1%、95.1%、83%。IDC中国研究经理李君兰表示,“在功能趋同、价格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云迹科技也面临产品和业务相对集中等挑战。”
据了解,云迹科技亏损上市主要源于自港交所于2023年推出的18C章节——允许“特专科技”公司在未盈利状态下上市。云迹科技正是瞄准这一政策机会,试图通过上市解除对赌“引信”。
然而,18C章节的宽松是有条件的。业内分析认为,港交所的核心审查聚焦于企业的“可持续经营能力”与“商业化前景”。正因如此,投资者对于“烧钱换增长”的模式趋于谨慎。
云迹科技此次转战港股背后,是巨大的对赌压力。
据招股书披露,公司在2014年至2021年间共完成了8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达12.02亿元,吸引了包括腾讯、阿里巴巴、联想创投、启明创投及携程等知名投资方。其中,2021年12月完成的D轮融资后,公司估值达到40.8亿元。
伴随融资而来的是严苛的对赌条款。截至2025年5月末,云迹科技账面上的赎回负债已高达19.25亿元。这一数字远超其当前的现金储备。截至2025年5月末,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7513.5万元,而2025年前五个月,公司净亏损就达1.18亿元。按此消耗速度,公司现金将很快耗尽。
图源公司招股书
根据补充协议,若公司未能在18个月内完成上市,投资方将恢复赎回权,直接冲击其运营安全。同时,赎回负债产生的利息开支也在持续推高负债总额,成为导致公司报告期内持续亏损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自2021年12月完成D轮融资后,云迹科技已超过三年未获得新的资本注入。这一融资断档期反映了资本市场对其态度的转变。因此,此次IPO对云迹科技而言不仅是为发展融资,更是一场关乎生存的资本突围。
撰文 | 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