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苏州一星机器人有限公司(OneStar),传出解散传闻。据第一财经等多家媒体报道,该公司正处于解散阶段。南都湾财社记者也向该公司采访求证,截至发稿,未获得回复。
公开资料显示,苏州一星机器人有限公司成立于2025年5月9日,法定代表人为潘运滨,注册资本1000万元人民币。这是一家具身智能领域的明星创业公司,出身于“吉利系”,依托吉利控股集团的生态资源,专注于多模态扩散大模型研发与高精度真机数据采集,致力于打造智能进化机器人。
然而,这样一家处在具身智能风口的公司,为何在此时传出解散传闻,似乎走到了破产的边缘。
成立4个月,获得数亿元种子轮融资
一星机器人的注册地址在苏州工业园区星龙街,这家成立仅5个月左右的公司,目前没有官网,在网上也难以找到公开的联系方式。
天眼查的股权穿透图显示,一星机器人的实控人为李星星,持股比例65.66%,拥有51%的表决权。公开资料显示,李星星出生于1985年,毕业于牛津大学,是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之子,目前担任吉利集团监事、上市公司澄星股份实控人。
此外,一星机器人董事长潘运滨也是来自吉利体系内部,曾担任吉利卫星板块总裁,现任吉利半导体公司CEO。可以说,这是一家纯正的“吉利系”生态公司。
而在吉利的光环下,一星机器人成立短短4个月,便获得数亿元种子轮融资。8月13日,该公司获得曹操出行、晶能微电子等机构的战略投资;9月17日,宣布完成数亿元“种子轮”融资,投资方阵容强大,既有BV百度风投、同创伟业等一线投资机构,也有手握500亿重金的苏州基金和中新集团(苏州工业园区国资背景)等地方国资基金,还有上市公司蓝黛科技,独角兽企业“银河通用机器人”。
作为“吉利系”生态公司,一星机器人可以说被寄予众望。此前,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吉利汽车研究院院长李传海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表示:“吉利有望从一家汽车企业转型为中国乃至全球规模领先的机器人公司。”显然,一星机器人的成立,正是吉利布局机器人领域的重要一步。
不过在一星机器人之外,今年6月,吉利还投资了具身智能领域的明星企业宇树科技;此前,还和优必选、智平方等人形机器人公司达成合作,推动人形机器人在智能制造场景落地。而一星机器人也对外投资了杭州星尘机器人有限公司。
对于解散传闻,外界也有猜测,或许从一开始,一星机器人就没有下定决心去做,在成立5个月左右的时间里,还处于组建团队阶段。至于该公司目前发展的具体情况,尚无官方回应,南都湾财社记者将保持关注。
具身智能风头正盛,仍需警惕资本泡沫
过去两年,中国机器人赛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冲向资本市场。从“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到“协作机器人第一股”越疆科技,再到正筹备IPO的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等,具身智能风头正盛。
这一轮IPO热潮背后,既有AI大模型与具身智能的叠加效应推动,也有地方政府产业政策与投资基金的推波助澜。深圳、上海、杭州等地纷纷成立机器人产业基金、加速培育产业集群,使得赛道热度持续攀升。仅2024年,深圳就有34家机器人企业成功上市,数量居全国第一 。
但融资与商用之间依旧存在落差。据IT桔子统计,截至2025年8月底,中国机器人领域一级市场融资额已达约386.24亿元,约为2024年全年212.54亿元的1.8倍 。其中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相关融资超过50起。然而,人形机器人仍停留在展演与示范阶段,协作机器人在工厂普及有限,家庭场景需求不足。资本热潮与产业落地之间的矛盾,正在成为赛道发展的难题和挑战。
目前,人形机器人仍多停留在展会和示范应用,能否在制造业、服务业、家庭场景落地,尚待验证。协作机器人虽在部分工厂实现批量应用,但ROI周期较长,客户复购意愿有限。四足机器人在科研教育市场受欢迎,却难觅“刚需”场景。家庭机器人则面临需求模糊、支付意愿不足的困境。
今年3月,金沙江创投朱啸虎直言已退出部分人形机器人项目,并对其商业化前景表示怀疑 。这一表态犹如冷水,引发行业热议。经纬创投张颖则回应称:“机器人是大赛道,过程中有点泡沫很正常,拉长时间看一定能跑出大公司” 。众擎机器人创始人赵同阳更是直言朱啸虎过于短视,“人形机器人可能是最刺激的一次工业革命,甚至长远地改变历史” 。
产业与资本的争论背后,也是具身智能融资盛宴下的风险提示。有业内专家提醒,当前仍需关注机器人企业普遍面临的三大“落地关卡”:
第一是成本关。人形机器人单台造价动辄数十万元,四足机器人也在数万元到十万元区间。即便实现小批量生产,成本仍高企,客户难以大规模采购。
第二是场景关。不同应用场景对安全性、稳定性和智能化要求各异,通用机器人产品难以“一招鲜”。例如,人形机器人在工厂流水线上的适应性与在家庭场景完全不同,企业需要针对性开发,增加研发和运维成本。
第三是生态关。机器人是高度系统化产业,需要算法、传感器、执行器、操作系统等多环节协同。目前国内在核心零部件和机器人操作系统上仍存在短板,生态闭环尚未形成。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具身智能企业仍普遍处于高投入、重研发、低回报的阶段,商业化路径仍需时间验证,量产与规模化落地依旧是关键挑战。而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资本的耐心、产业链的协同,以及企业自身的战略定力,缺一不可。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