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底捞的一家智慧门店里,顾客刚走进店门,扫码登录上会员,便自动弹出他常点的菜品组合;账单页上,智能助手能实时解释复杂的优惠叠加;如果顾客想要订位,一个AI语音客服几乎能秒级响应。这一切,听起来像是互联网公司的“智能场景”,但它真实发生在一家火锅餐厅。
“我们不能让AI变成噱头,它必须真正服务用户。”海底捞信息科技部统筹负责人杨炫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过去十年,海底捞在不断推进数字化建设,从2011年启用iPad点餐、2016年核心系统上云,到2023年引入AI客服与数据中台,再到近期“小捞捞”AI助手的出圈,这家餐饮品牌变得颇有科技味,在这背后,海底捞与火山引擎的合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从DataFinder、veCDP到智能体和豆包大模型,火山引擎助力海底捞实现“餐前——餐中——餐后”的全链路智能化升级。从“靠人记住顾客”到“让AI理解顾客”,海底捞与火山引擎的合作,正成为中国餐饮业智能化的一个典型样本。
从“靠人记住顾客”到“让AI理解顾客”
海底捞的数字化转型起步很早,但随着全球门店突破1400家,新的挑战随之出现——翻台率增速放缓、供应链管理复杂、会员体系运营难度上升,传统的“人控式”管理与数据分析方式逐渐难以支撑“贴心服务”的扩张速度。
海底捞信息科技部统筹负责人杨炫之在采访中回忆道,企业在转向智能化的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并非技术本身,而是“场景选择”和“组织决心”。他表示:“我们毕竟和互联网公司不一样,互联网有很多天然的场景,但餐饮企业必须找到真正能落地、能改善体验的AI场景。”
在一线门店看来,这场智能化转型的“分水岭”同样清晰。海底捞火锅智慧餐厅的一名店员介绍说,“很早之前用纸质菜单点餐,后来改用iPad,再进一步是AI智能化——顾客登陆后,系统能自动弹出他的一些喜好菜品,他不用一个一个去找,直接点餐就可以,顾客都觉得特别方便。”
海底捞选择与火山引擎合作,正是出于这种“从场景出发”的务实判断。在海底捞内部,这场转型是自上而下的共识——从董事会到一线工程师,都认同AI能带来真正的效率与体验改善,但是过程也并非一蹴而成,杨炫之坦言,在最初的iPad点餐系统阶段,团队就经历过大量内部讨论;但事实证明,“凡是能让用户更方便的技术,最终都会留下来。”
而火山引擎的优势不仅在技术完备,更在于理解服务业的“人性”。与其合作后,海底捞在2023年全面引入火山引擎的数据与大模型体系,2024年起全国门店普及AI决策系统,模型推理速度提升2.16倍,并在2025年构建覆盖全品牌的智能化中台,让管理经验沉淀为标准化、自动化流程。
餐前到餐后:体验与效率的双升级
海底捞在整个智能化体系的建设中,核心驱动力始终来自真实的用户需求与一线管理实践。从顾客点餐、服务响应,到员工培训、后台运营,AI的引入不再是单点创新,而是一套围绕体验与效率双向优化的系统工程。
在餐前环节,AI已成为海底捞的第一道“迎宾员”。顾客通过小程序或电话订位时,AI客服系统能够自动识别顾客的历史消费习惯和位置偏好,快速完成排号、推荐门店。
对此,杨炫之还补充道:“我们在做的其实是‘体验标准化’。标准化并不是让所有顾客接受同一服务,而是让每一次个性化都能被关注与体验到。”
餐后,AI继续接力。账单页内置的智能问答系统,可即时解释“满减叠加”“会员折扣”“活动优惠”等复杂问题,减少人工咨询。顾客的评价、投诉、留言,会被系统自动归类并推送至后台运营端,为后续菜品优化和活动设计提供数据支撑。
体验升级的另一面,是管理体系的不断提效。AI正在让海底捞的运营逻辑从“人控”转向“数控”。
在门店管理端,操作平台KPAD通过AI实现进销存一体化,自动计算食材库存、原料消耗与采购周期。员工可实时查看“还能用几天”“何时补货”等信息,取代了以往依赖经验的人工盘点。
AI助手“海底捞大明白”也在内部上线,承担员工培训、制度解答、心理辅导等多项任务。杨炫之介绍:“它像一个内部的AI同事,从前台到后台,每个岗位都可以通过它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在客服中心,AI同样带来了可量化的效率收益。
从“海底捞经验”到行业智能化共识
海底捞的智能化转型,不只是门店效率的提升,而是在构建一个可持续、可复制的智能餐饮体系。在杨炫之看来,这场变革的关键,不是把AI“装”进服务里,而是把它嵌入企业的神经系统。
“餐前、餐中、餐后,是我们做一切系统的总纲。”杨炫之介绍,AI项目的顶层设计从一开始就被定义为系统工程——从顾客触点到后台运营,再到员工协同,每一个环节都要在数据和算法的统一框架下运行。
在过去的人工管理阶段,很多判断依赖于一线经验。例如,哪些顾客更倾向点鸳鸯锅、哪些用户喜欢安静座位、哪些活动转化率高,往往要靠服务员或店长的主观记忆。如今,这些信息已经实现智能化管理。杨炫之解释:“以前是由人标记,有主观性;现在系统会在后台自动记录,但这些记录不对外展示,只作为作业指引,比如提醒前厅优先安排靠窗座位。”
这种“隐性智能”让AI既能理解顾客,又能保护隐私。所有用户数据均遵循登录授权—匿名脱敏—本地留存原则,确保合规前置。火山引擎在底层架构中引入了私有化部署与数据隔离机制,使门店数据不外流,同时支持模型在企业内部自学习、持续优化。
对于海底捞这样一家强调服务与体验的品牌,AI带来的不是“算法式效率”,而是一种新的组织共识——让技术真正服务人。随着全国门店的逐步智能化,海底捞正在把局部成果沉淀为可复用的智能中台。该中台由火山引擎共同提供支撑:豆包大模型用于自然语言理解、菜品问答、客服语义识别等;火山引擎一站式智能体工作站连接不同业务线任务,使AI能在订餐、客服、培训、营销之间流转;DataFinder与veCDP形成数据底座,实现人群洞察与策略闭环。
在技术层之上,海底捞通过模块化设计把这些能力逐步扩展到供应链、财务与门店管理中。例如,通过统一数据接口,AI可自动同步库存、预测采购需求、优化排班,减少冗余和浪费。
“智能化不是把每个点都变聪明,而是让整个系统形成自我循环。”杨炫之强调。这种系统化思维也让海底捞成为火山引擎在餐饮行业的标杆样本。火山引擎相关负责人介绍,海底捞的项目是“行业AI基础设施能力落地的一个缩影”,未来这种模式可在零售、酒店、制造等领域复制。
根据9月19日IDC公布《中国大模型公有云服务市场分析,2025H1》报告,2025年上半年,中国公有云上大模型调用量达536.7万亿tokens,火山引擎以49.2%的份额占比位居中国第一。这一数据的背后,是其稳定的算力、弹性架构与AI平台化能力,为海底捞提供了从模型训练到实时推理的完整链路支撑。
智能化的最终价值,不在于一个品牌,而在于能否形成行业共识。在海底捞与火山引擎的合作中,一套贯穿前台体验、中台决策、后台执行的智能体系已经成型:对内,员工和管理者通过AI实现高效协同;对外,顾客体验得到一致性提升;对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如何在保持服务温度的同时,引入算法逻辑。
当AI真正融入餐饮的日常运营,“贴心服务”不再是靠口碑维系的感性经验,而是一套可复制、可评估、可持续的系统能力。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