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和摩擦打交道。铅笔能在纸上留下痕迹,是因为铅芯和纸面之间的摩擦;汽车在紧急刹车时会发热,是因为摩擦将动能转化成了热能;冰面比水泥地更滑,是因为冰的表面更加光滑平整。在经典物理学中,摩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表面越粗糙、压力越大,摩擦力通常越大。这个规律几乎是常识。
然而,当科研人员把目光放到纳米尺度的微观世界时,却发现事情并不简单!在微观世界里,电子、原子这些微观粒子的行为,会让我们熟悉的物理定律“翻车”。最近,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就首次在固体之间直接观测到了一种全新的现象——量子摩擦。它让摩擦的表现,完全超出了我们平时的想象。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实验突破:
科研人员如何“看到”量子摩擦?
为了捕捉这个神秘的量子摩擦,科研人员们选择了材料科学的“明星”——石墨烯。石墨烯只有一个原子那么薄,却坚硬如钢、导电性能优异,还能被像纸一样被折叠。研究人员用原子力显微镜的探针,就像用一根超细的“纳米手指”去推石墨烯的边缘,把它像折纸一样翻起来。你可以想象成“用世界上最薄的纸片玩叠叠乐”。
在普通的石墨烯边缘上,摩擦力会随着台阶高度增加而稳步增大,这符合经典规律。但在折叠后的石墨烯边缘上,摩擦力的变化却出现了反常:在层数较少时,它的摩擦力增长曲线很奇怪,不是直线,而是呈指数式上升;当层数达到一定值后,它又恢复为正常的线性变化。这个独特的摩擦曲线,正是量子摩擦的标志性信号,也是科研人员们第一次在固体-固体界面上直接看到这种现象。
量子摩擦的奥秘:
材料变形如何让摩擦力“消失”?
这种反常摩擦的背后,是石墨烯折叠后产生的“魔法”——赝磁场。别被名字吓到,这个磁场并不是磁铁那种真正的磁场,而是由石墨烯在折叠时产生的不均匀应变造成的。在电子看来,它的作用就像一个真实的磁场,会迫使电子在材料里绕圈运动,形成一种叫伪朗道能级的量子状态。
在普通情况下,电子的运动类似广场上随意走动的人群,经常碰撞、消耗能量;而在伪朗道能级里,电子变得像排好队、有秩序地行走的人群—碰撞减少,能量消耗自然也少。摩擦力,本质上就是能量耗散的体现,因此会显著下降。这种“电子有序运动”的场景,正是量子摩擦得以出现的根源。
颠覆认知:摩擦不一定越“高”越“强”
在我们的直觉中,越高的台阶、越陡的坡道,越难爬上去;在物理上,这意味着障碍越大,摩擦阻力也越强。但这项研究表明,在量子世界里,决定摩擦大小的,不仅仅是台阶的高度或表面的粗糙度。材料的微观结构、电子的量子态,甚至折叠时的曲率,都会改变摩擦的规律。这就像告诉你,影响一辆车行驶速度的,可能不只是路的坡度,还有交通拥堵情况。
一旦我们能够控制这种“量子状态”,就能制造出在微观尺度上几乎“无摩擦”的材料。例如,让纳米机器人在微小的血管里更自由穿梭,而不被阻力拖慢;或者制造出磨损极小的精密机械部件,大大延长其使用寿命。
结语:量子摩擦会改变未来科技吗?
量子摩擦的发现,不仅是一项基础物理的突破,也可能对工程应用产生深远影响。想象一下,未来的量子计算机中,关键部件或许能在几乎没有能耗的条件下运行;航天器的关键零件可能长时间工作而不易磨损;甚至我们可以制造出像冰面一样顺滑的人工界面,让固体“轻柔”地滑过彼此。
在宏观世界,摩擦是消耗能量的“主要因素”;但在微观世界,科研人员正在尝试通过量子规则重新塑造摩擦,让它从敌人变成朋友。这,也许是下一代低能耗、高效率科技的起点。
参考文献
[1]Xinchen Gao, et al."Pseudo-Landau levels splitting triggers quantum friction at folded graphene edge."Nature Communications 16.1(2025):5558-5558.
策划制作
出品丨科普中国
作者丨龚珍彬、高新晨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监制丨中国科普博览
责编丨张一诺
审校丨徐来、张林林
上一篇:锚定区域协同 深耕技术赋能
下一篇:吉林省将迎“极大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