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投资者网》引线 | 吴微
中国互联网的牌局,从未如此焦灼。一场围绕AI的“军备竞赛”已骤然升级,战火的焦点逐渐从展示模型参数的“肌肉秀”,转向真刀真枪的应用登陆战。阿里巴巴(09988.HK)近乎以“all-in”的姿态豪赌个人AI管家,先后推出了夸克、千问等APP;而字节跳动早已凭借“豆包”的亿级用户,再次上演流量奇袭。与此同时,腾讯(00700.HK)正将AI能力悄然注入微信、QQ帝国,而百度(09888.HK)则试图将十余年在AI领域的技术苦修兑换为商业胜势。
这场巨头之战,不再仅仅是技术的较量,而是一场关乎流量、生态与商业模式的终极考验。当大洋彼岸的同行已然跑通“生产力付费”的商业路径时,中国的巨头们又将如何在这片独特的土壤上,重塑互联网的未来?
深水区的登陆战:从模型竞赛到场景为王
如果说2024年是AI大模型的“播种之年”,那么2025年无疑是AI的“登陆之年”。尤其是下半年,中国各大互联网巨头不再满足于发布会上的性能跑分,已悄然将战略重心悉数转移至“场景”这片最考验实力的前沿阵地,路径选择却又因各自的基因与产品而泾渭分明。
其中,阿里巴巴的“壮士断腕”式转向,是一场关于流量入口的豪赌。近日,阿里已将原来的“通义”APP升级更名为“千问”,并明确表示要全面对标Chat GPT。这一布局不仅是名称的变更,更是阿里战略重心的彻底转移。
阿里正集结大量资源,试图将淘宝的电商、高德的地图、饿了么的外卖等核心生活服务,悉数接入这个全新的AI助理中。其意图显而易见,利用千问模型的技术优势,打造一个AI时代的超级流量入口,让用户在一个App内,通过对话就能完成从购物、导航到订餐的全链路操作。
这背后,既是阿里对过去B端模型服务路径的修正,更是对其强大电商与生活服务生态的一次终极考验。阿里能否通过千问APP真正打通公司旗下的各个业务板块,从而实现无缝整合,为用户提供极致的“办事”体验,或将决定这场豪赌的成败。
相较阿里的激进,腾讯的策略则更显稳健。在表面平静之下,腾讯已通过多次的小更新,将AI技术融入了其庞大的社交帝国。与阿里不同,腾讯并不急于再造一个独立的超级App,而是将“元宝”等AI能力,作为“智能化引擎”,全面赋能到微信、腾讯会议、游戏、广告等其所有核心业务线中。
如在腾讯会议中实时生成纪要、在微信中快速摘要文章、让AI辅助提升广告的精准定向能力等。这种“生态协同”的模式,既避免了应用冷启动的难题,又能迅速获得海量用户反馈以迭代技术。AI对于腾讯而言,更像是一个“催化剂”和“增效器”,其核心目标是提升现有帝国的运转效率与商业价值。
字节跳动的AI之路,则充满了赖以成功的“爆款方法论”。作为后来者,字节的布局务实且充满攻击性。“豆包”应用的快速崛起,是其“流量换市场”策略的又一次成功复刻。豆包通过抖音、头条的巨量导流,配合“AI伴侣”等强粘性功能,迅速抓住了大量的用户。
而在AI编程等专业领域,每月9.9元的“包邮”套餐,则以一种近乎“掀桌子”的方式抢占了开发者生态;其下属平台扣子空间搭建的开发者生态,有效提高了打工人的工作效率。字节这种“实用至上、追求极致性价比”的打法,旨在通过快速落地和规模化应用,以数据飞轮反哺模型迭代,试图在AI应用层复刻企业在短视频领域的成功。
百度则是这条赛道上最为执着的“技术长跑者”。坚持“芯片-框架-模型-应用”四层全栈自研的百度,是全球少数实现全栈自主可控的科技公司。其“All in AI”的战略已坚持十余年,如今正进入收获期。
其中,对核心产品百度搜索的AI化改造最为彻底。目前,百度旗下超过七成的头部搜索结果已由AI生成。而将百度文库AI化,以重构为“一站式内容创作平台”,更成为国内商业化最成功的AI产品之一。百度的AI发展路径,是一场由技术积累驱动的“效果涌现”,其深厚的技术壁垒使其在这场竞争中占据了独特的生态位。不过如何将技术优势转化为C端市场不可撼动的用户粘性,仍是百度亟需解决的问题。
两条道路,两种哲学:中美AI的发展分野
将视线投向全球,就会发现中美AI产业正沿着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演进。这不仅是技术路线的差异,更是市场环境与产品哲学的根本分野。
美国AI的发展,呈现出典型的“技术突破驱动”模式。从OpenAI的GPT-5到谷歌最新的Gemini 3,这些产品往往是实验室中诞生的革命性技术,技术发布后,再自上而下地寻找和定义应用场景。
这些产品也因此更倾向于打造“强大的专业工具”,无论是作为“最强大脑”的Chat GPT,还是作为“工作副驾”的微软Copilot,其核心价值都在于帮助用户更高效地完成特定任务。这种定位,自然地导向了清晰直接的商业模式——SaaS订阅和API调用付费,用户需要为“效率”买单。
中国的路径则恰恰相反,大厂的发展路径是典型的“应用场景驱动”模式。基于全球最庞大的移动互联网市场,大厂们面对的是海量的具体需求。如何让电商推荐更精准?如何让内容创作更高效?这些问题倒逼着AI技术的快速工程化落地。
巨大的需求下,大厂更侧重于打造“全能的生活伴侣”,字节“豆包”的情感陪伴、阿里“千问”的“管家式”服务,价值都在于渗透用户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定位决定了其商业化更偏向于“生态变现”。主流打法依旧是互联网的“免费”逻辑,先圈占海量用户,再通过生态内的增值服务、广告效率提升或交易佣金来获利。
这样发展路径的不同,并无优劣之分,而是两国市场环境的必然产物。美国强大的To B市场和开发者文化,为“工具型”AI的商业化提供了沃土。而中国无与伦比的To C生态和数字生活一体化,则为“服务型”AI的场景落地创造了绝佳条件。
版图重塑:流量、生态与未来
AI技术的深度融合,正像一场深刻的底层构造运动,悄然间,已系统性地重塑了中国互联网的商业版图。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流量被分割在功能各异的App孤岛中。而大厂拟通过AI助手,打通各个业务生态。彼时,用户无需在App间频繁跳转,只需在一个统一的对话界面提出需求,此后由AI理解、拆解任务,最好由APp调度后台所有服务资源完成服务闭环。这意味着,未来流量的分配权将从应用商店和超级App,向上转移至“AI助理”的掌控者手中。谁的助理更“懂你”、能办的事更多,谁就能扼住未来数字世界的咽喉。
AI时代,传统的“广告+佣金”模式也在逐渐被颠覆,一个更多元、更健康的商业模式矩阵正慢慢形成。其核心是从收割“注意力”转向出售“生产力”与“便利性”。这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首先,是针对专业功能的“免费+增值”订阅模式,百度文库的AI会员已成功验证了这条路;其次,是在AI助理完成服务闭环后抽取的交易佣金,这将AI与GMV直接挂钩;最后,是广告模式的智能化革命,AI可以根据用户实时场景即时生成广告内容,从而将转化效率提升到新的量级。
以往,互联网公司的护城河是建立在用户关系链上的“网络效应”。而AI时代,新的护城河或将演变为一个更强大的“数据+模型+生态”的智能飞轮。拥有最丰富场景和海量用户数据(如阿里的电商数据、腾讯的社交数据)的平台,能够训练出更懂该场景的模型;更智能的模型则能提供更极致的用户体验,吸引更多用户;更多用户的交互行为又会产生更优质的数据,进一步强化模型。当这个飞轮与平台强大的商业履约能力(支付、物流、线下服务)结合时,所形成的壁垒将是纯技术公司难以逾越的。
展望未来, 中国AI市场的竞争格局远未尘埃落定。这场竞赛已不再是单纯的模型优劣之争,而是生态整合能力、产品创新能力和商业化效率的全方位比拼。阿里的电商、腾讯的社交、字节的内容和百度的信息,各家都将宝押在了自己最坚实的阵地上。最终的胜负,或许不取决于谁的技术最顶尖,而在于谁能率先将AI真正融入其商业基因,并成功让数亿用户心甘情愿地为“智能”本身买单。这场深刻的变革,才刚刚拉开序幕。(思维财经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