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观点)
终点相同,却速度有先后,方式各不同。
AI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巨量资金投入,上市是目前最直接的“输血”方式。
近期,宇树科技、云深处、智元机器人等参与的这场上市竞速,终点相同,却速度有先后,方式各不同。
据悉,宇树科技于近期已完成IPO辅导,仅132天即完成相关流程,或将冲刺科创板。
近年来,在相关产业链融资历程中,投资机构用“真金白银”投票,资本市场对机器人赛道的“FOMO”(Fear of Missing Out,害怕错过) 情绪达到高点。
但也需注意到,当前机器人行业正处于矛盾凸显的发展阶段,市场的期待和机器人实际能力之间仍存在“认知鸿沟”。
“资本竞速”二三事
智元机器人采取收购上纬新材“借道”抢跑,不少人视其为A股“具身智能第一股”,也是国内该领域首家上市公司。
宇树科技和云深处没有落后:此前于7月7日,中信证券就与宇树科技签署辅导协议,按照相关规定及双方约定开展辅导工作,谋求A股IPO。
产城园区评论翻阅《关于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辅导工作完成报告》获悉,“公司治理及规范”是宇树科技此前辅导期的短板,暴露出的问题在这期间得到解决,公司也决定更名为“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此前为“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在辅导期开始时,宇树科技尚未聘任独立董事及设置董事会专门委员会。辅导工作小组在辅导期内协助公司按照上市公司治理要求,进一步完善了公司治理体系,督促聘任三名独立董事,并设置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提名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战略委员会。截至报告出具日,宇树科技已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制度,符合上市公司相关要求。
宇树科技2016年成立于杭州,专注于消费级和行业级高性能通用四足/人形机器人。成立后,该公司先后推出Laikago(2017)、Aliengo(2019)、A1(2020)、Go1(2021)、Go2(2023)、B2(2023)等四足机器人。
2023年,宇树科技拓展至人形机器人领域,2023年8月推出首款通用人形机器人H1,2024年5月发布G1人形智能体。
值得关注的是,11月13日,宇树科技正式发布旗下首款轮式人形机器人G1-D以及一套覆盖"采集-标注-训练-部署"的全流程数采训练解决方案,G1-D也是宇树科技在G系列后的首个轮式人形机器人平台。
今年6月,创始人王兴兴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透露,宇树科技年度营收已超10亿元,并且是业内少数实现连续盈利的机器人企业,公司规模约1000人。
9月2日,宇树科技对外发布声明称:“公司正积极推进首次公开募股(IPO)的筹备工作,预计将于10月至12月间向证券交易所提交上市申请文件,届时相关运营数据将正式披露。”
宇树科技还简要介绍了公司营收结构:以2024年为例,四足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和组件产品的销售额占比分别约65%、30%和5%。其中,约80%四足机器人应用于研究、教育和消费领域,剩余20%则用于工业领域,如检查与消防;人形机器人则完全用于研究、教育和消费领域。
另一边厢的云深处科技,也在为上市工作准备。
11月初,云深处也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名称由“杭州云深处科技有限公司”变更为“杭州云深处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此外,原投资人名单中的朱秋国(云深处科技联创、CEO)、李超(云深处科技联创、CTO)以及杭州空见投资管理合伙企业退出,董事、监事人员也进行了变更。
云深处科技亦是"杭州六小龙"之一,专注于人形、四足机器人及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发、精益生产、全球销售与专业服务,在电力巡检、应急救援等B端应用领域位于前列。
2018年,云深处科技推出国内首个完成上下楼梯、自主导航和智能交互的四足机器人,并在2019年发布全国首个完成自主充电的四足机器人。
公开信息显示,云深处科技已完成7轮融资。今年7月完成了近5亿元融资,由达晨财智、国新基金等联合领投,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前海母基金、央视融媒体基金、富浙基金、华映资本、物产中大投资等机构跟投。
人工智能会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资本热点,其中2024年是人形机器人元年,2025年机器人行业热度更加快速提升。
比如宇树科技,截至2025年9月底,已累计融资金额预计超20亿元,投资方包括美团、红杉中国、中信金石、经纬创投、深创投、北京机器人产业投资基金等众多行业知名机构;
2025年6-7月完成的C轮融资由中国移动、腾讯投资、锦秋基金、阿里巴巴、蚂蚁集团等参与,公司大部分老股东也参与了跟投,投后估值已达100亿元。
据高工机器人不完全统计,2025上半年,国内机器人产业链有88起融资事件披露,融资事件数量相较2024年同期增长近80%,保守预计融资规模累计超过50亿元(移动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及具身智能大模型企业未在统计范畴内),融资企业类型覆盖了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机器视觉、传感器、灵巧手、特种机器人、手术机器人、配件等。
资本追逐背后
资本追逐的背后,行业亦面临挑战。
中金指出,当前机器人行业正处于矛盾凸显的发展阶段,市场的期待和机器人实际能力之间存在"认知鸿沟"。
一方面,市场需求旺盛,对各类机器人的期待持续提升,行业外非从业者甚至对机器人抱有"科幻电影式"的理想化预期;另一方面,机器人在技术能力、成本控制及场景适配等方面仍存在显著不足,导致"需求与能力"的鸿沟持续扩大,实际应用场景落地面临一定挑战。
目前来看,市场需求正从简单自动化向复杂智能化快速演进。例如在工业场景中,虽已有机器人进入汽车制造、物流仓储等领域,但实现规模化应用的案例仍较为有限,客户已不满足于单一功能的机械臂,转而期望机器人能完成柔性生产、复杂装配等需"自主决策"的任务;在家庭场景中,用户不仅希望机器人完成扫地等基础清洁工作,还期待其具备整理房间、照护老人、辅助儿童学习等复合能力。
从产业生态来看,发展机器人大模型已成为明确趋势,也是解决产业发展核心瓶颈的关键路径,或将系统性地应对机器人缺乏物理"常识"的根本难题。
据了解,今年以来,市场投资重点已从人形机器人硬件转向"小脑/大脑"系统研发,这一转向反映出行业共识,即通过大模型构建通用基础能力,才能支撑机器人最终在智能制造、家庭服务、医疗康复等场景中大规模应用。
同时,机器人大模型也是回应国家战略与社会需求的关键工具,“具身智能”已被纳入国家未来产业规划,面对服务业劳动力短缺的突出问题,具备泛化能力的机器人将成为替代的关键工具。
中金曾指出,市场对机器人的期待与其实际应用能力之间仍存在差距。当前市场对人形机器人的期待已从“通用/柔性”向“具身智能”转变,“硬件优先(先研发本体硬件)”与“模型优先(先开发软件)”的选择,是不同企业基于自身资源禀赋和商业模式做出的决策。
数据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具体来看,选择“硬件优先”路径的企业,通常具备深厚的机械工程、精密制造或核心零部件研发积累。商业模式的核心是,先打造性能可靠、成本可控的硬件本体,通过硬件迭代积累真实场景的运动数据,再逐步叠加软件智能功能。
以深入机器人制造领域的小鹏为例,近日发布了高仿真人形机器人Iron,而小鹏汽车也已在广州建立其首个具身智能数据工厂,可用于机器人实训。
数据来源:国泰海通证券研究
而选择“模型优先”路径的企业,则多源自AI领域,拥有大模型研发、多模态感知融合或强化学习的技术优势,核心逻辑是先构建智能大脑(即机器人大模型),再反向定义硬件需求——通过训练可理解自然语言指令、解析复杂场景的具身智能模型,明确机器人所需的感知精度(如视觉分辨率、力觉反馈灵敏度)、运动自由度(如关节灵活性)等硬件指标,再联合硬件厂商定制开发本体,部分互联网科技公司即采用此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