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救助员”精准救助“沉默的少数”
创始人
2025-11-20 20:01:06

依托政务云平台搭建社会救助大数据系统,通过数字赋能推动全市社会救助工作由“被动救助”向“主动救助”、分散型救助向综合型救助转变。在铜陵,这个社会救助领域的智慧系统,由于其快捷精准、服务高效的特性,又被称为“虚拟救助员”。

随着数据持续丰富,相关机制不断完善,“虚拟救助员”在铜陵市社会救助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仅进一步完善了“分层分类、精准高效”的社会救助体系,更增强了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大数据织密“预警网”

“我还没申请,工作人员就给我送来了救助金。”接过社区工作人员送上的临时救助金,铜陵市铜官区金口岭社区居民杨女士的眼角泛起了泪花。

父亲去世、母亲患病,杨女士边打工边照顾母亲,经济本就不宽裕。今年3月,母亲病情加重、支出增加,杨女士家庭生活陷入困境。由于对救助政策不了解,她并未想起申请临时救助。

“社会救助大数据系统发现杨女士母亲的医保支出异常后,向网格员发出了预警信息。走访核实后,我们立即启动临时救助。”铜官区民政局党组成员、低保中心主任方莉介绍,对杨女士来说,临时救助金不仅缓解了经济困难,更是一种精神慰藉,“临时救助后,我们还将跟进关注。”

据介绍,铜陵市搭建的社会救助大数据系统整合了民政、医保、人社、卫健等11个部门的32类、共703万条数据,分类分级构建了“家庭支出骤增”“家庭收入骤减”“家庭收入无法持续稳定”等预警模型。

以往,社会救助主要由困难群众主动申请,存在救助滞后、漏救错救等问题。引入社会救助大数据系统这个“虚拟救助员”后,实现了主动发现困难群众。

“比如,系统监测到特困人员年度个人自付医疗费用超过1000元,低保对象年度个人自付医疗费用超过5000元,低保边缘家庭、刚性支出困难家庭、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年度个人自付医疗费用超过10000元,或者非低收入人口年度门诊加住院个人自付医疗费用超过15000元,就会自动触发预警。”铜陵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和慈善事业促进科负责人邢阳明介绍,这种“大数据+救助”形式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可以主动发现、主动救助“沉默的少数”,确保基础民生保障“应保尽保”,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作用。

网格化畅通“传递链”

今年8月初,铜陵市义安区五松镇荷花塘社区居民刘先生新办理了肢体二级残疾证,触发了系统预警。其所在社区的网格员夏小慧立即上门进行走访,发现刘先生早年离异,儿子目前在读大学。因身患肿瘤且术后出现偏瘫,刘先生办理了肢体残疾证,目前已无法工作。工作人员获悉后,随即帮其申请了低保。

“以前主要靠定期走访来发现身患大病的困难家庭或个人,难免有疏漏。如今带着线索走访,不仅快捷高效,也更精准。”夏小慧表示。

“虚拟救助员”发出预警后,如何确保救助服务落地见效?铜陵市推行“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机制,即系统信息可直接推送给社区网格员,精准引导网格员上门走访。

“‘虚拟救助员’就像一位不知疲倦的观察员,24小时监测城乡居民的生活状况。”义安区民政局党组成员、社会救助中心主任姚成东介绍,为确保平台预警信息得到及时处理,预警信息发出后,网格员要在5个工作日内处置完毕,“这种网格化的走访,进一步畅通了‘传递链’,也保障了信息的准确性。”

截至目前,铜陵市439个村(社区)、2068名社区网格员已融入该体系。“虚拟救助员”上岗以来,已累计触发预警信息1.59万条,经基层核查后及时将符合条件的2145人次社区居民纳入救助范围。

“铁脚板”踩实服务路

“大数据”提供精准信息,网格化确保不错不漏,“铁脚板”则让救助更加温暖贴心、具有针对性。

义安区胥坝乡杨滨村村民章大爷今年62岁,肢体残疾三级且患有冠心病,老伴身体状况不佳,儿子精神残疾二级、未婚,此前家庭收入主要依靠低保。工作人员核查信息时发现,该户已符合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条件。

“您这种情况能整户申请特困供养,每月补助比低保高,还能享受集中供养或分散供养的服务。”工作人员一边解释政策,一边现场收集身份证、残疾证、病历等材料,随后协助章大爷整户提交了特困人员认定申请。仅用5个工作日,章大爷的申请就通过审核,次月便开始享受相关待遇。工作人员还帮他们申请了能力评估,章大爷和儿子被鉴定为全护理,配偶被鉴定为半护理。义安区民政局通过购买服务,安排专人定期上门探望,并提供送医送药、助餐助浴、照料护理等服务。

“针对网格员走访,我们推行新申请救助家庭必访、动态调整对象必访、突发困难家庭必访‘三必访’工作法,入户交流时明确要做到问衣食住行、问医疗教育、问就业需求、问政策知晓、问服务评价‘五问’。”邢阳明介绍,通过“三必访”和“五问”,能够精准分析测算家庭困难程度、致困原因和需求类型,对符合条件的及时纳入民政救助范围,并将其它救助线索及时转至相关部门办理,做到高效衔接。

今年1月至10月,结合线上预警和线下信息收集,铜陵市相关部门单位已累计走访特殊困难群众达1.1万人次,服务困难人员2.45万人次,为困难人员提供居家养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帮办代办服务、入户探访、心理疏导、公益性岗位、金秋助学、无障碍改造、日间照料等多种服务。

据了解,铜陵市仍在不断升级系统功能,让“虚拟救助员”更加智能。同时,建立完善“救急难”快速响应机制,对紧急情况实行“先行救助”、事后补办手续等举措,以更加完善的体系,让大数据赋能下的社会救助真正成为连接党心、民心的“数字桥梁”。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宇树、智元和云深处:具身智能头... 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观点) 终点相同,却速度有先后,方式各不同。 AI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巨量...
江门中微子实验看透“幽灵粒子” 【热点回应】 ◎本报记者 陆成宽 何沛苁 从地面入口乘上缆车,沿斜井隧道缓缓下行,伴随鼓风机的持续轰...
原创 荣... 还记得荣耀 ROBOT PHONE 吗?这是 10 月份荣耀 Magic8 系列发布会上,荣耀所带来...
华秦科技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华秦科技(688281)新获得一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专利名为“...
康德莱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康德莱(603987)新获得一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专利名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