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sion Pro 的首批用户,怎么就开始退货了?
AppSo
2024-02-21 14:30:53
0

原标题:Vision Pro 的首批用户,怎么就开始退货了?

Vision Pro 的新手福利期,随着退货事件的发酵,逐渐接近尾声。

Vision Pro 退货新闻. 图片来自:The Verge

彭博社采访了十几位在过去几周退货 Vision Pro 的用户,以下几个普遍的使用问题,让他们做出了退货的决定:

  • 该设备太重,长时间佩戴会不舒服。

  • 目前缺乏应用程序和视频内容,并不能证明其价格合理。

  • Mac 搭配 Vision Pro 工作,并没有比 Mac 外接显示器更有效率,而且还不能长时间使用。

  • 这些工作功能并不比仅使用 Mac 上的普通外接显示器来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而且它们很难长时间使用。

  • 显示器的眩光太多,视野太窄,还会导致眼睛疲劳和视力问题。

  • 使用设备时几乎与外界隔绝,工作生活都少了很多分享的过程,且由于适配问题,Vision Pro 里的有趣内容几乎无法分享给他人。

与高价不成正比的体验,让 Vision Pro 在正式发售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反转了许多人的看法。

扎克伯格也在 Instagram 给出了自己的结论:

但在使用了(Vision Pro)之后,我不仅认为 Quest 更有价值,而且认为它是一个更好的产品周期。

们有不同的优势,但总的来说,Quest更适合人们使用混合现实来做的绝大多数事情。

和 iPhone 与 iPad 一样,Vision Pro 是苹果的又一个划时代产品;有些不同的是,它诞生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所有的优缺点都会因为互联网被无限放大。

当我们从 Vision Pro 充血上头的初体验中走出来,重新冷静地审视这个或里程碑、或成炮灰的「雪地护目镜」,才发现它最大的意义,是打造好了空间计算的「样板间」。

出色出彩,但有条件

前段时间我们也邀请了几位博主来到未来社参与众测,大家确实在这台铺垫了 8 年之久的头显上,感受到了不同于以往的惊艳功能。

回到苹果官网,一一对照早就展示出来的若干功能,不难发现初代 Vision Pro 的达成率还挺高,苹果通过交互、影像、音频这三根立柱,真的把空间计算带到了我们的眼前,并且在与同赛道竞品比较时,也能轻易看出明显的优势。

被反复夸赞的清晰度值得再次拿出来说道,Vision Pro 在应用场景中分为「直通」和「沉浸」两种模式,前者通过摄像头再现环境,后者用屏幕创造虚拟。

苹果在遍布 2K LCD 的头显市场里,愣是用这两块近 4K micro-OLED 显示屏,把直通和沉浸的真实感表现了出来。

特别是在光线充足时使用直通模式,在设备里看见静态的物和动态的手,几乎不会察觉出这是「再现」出来的场景,因为 12ms 的超低延迟让这一切变得无感。

主流头显设备延迟数据. 图片来自:OptoFidelity

没有任何感觉,就是对 Vision Pro 最大的夸奖。

空间操作很酷,但并不是唯一的选择,在与 Mac 串联后,实体的触控板、键盘和鼠标依然丝滑好用。

习惯了手势操作和眼动跟随后,这些动作仿佛成为了一种身体的本能反应,回过头来才发现「自然交互」的本意正是如此:用最自然的方式,和设备互动。

地产公司总会在售楼部把各种房型装扮得富丽堂皇,哪怕要售卖房子还没盖好,它们总能用样板间来告诉来看房的朋友「你家可以长这样」。

目前的 Vision Pro,有异曲同工之处:它可以成为苹果在视频当中演示的那样,但目前还未能百分百完成 WWDC 2023 上的构想。

简言之,Vision Pro 的惊艳,是有条件的:

  • 逼真的直通还原需要充足的光线;

  • 眼动跟随不定时地出错,有时需要刻意斜视才能选到指定目标;

  • 虽然把手放在舒服的位置依然能触发响应操作,但只有抬起双手时,才能尽可能保证每一个动作都被识别;

    ......

无法实现的长时间佩戴

作为样板间的 Vision Pro ,打造了一个乍一看很厉害的空间计算平台,但还无法走进日常。

长时间佩戴,是 Vision Pro 走向市场的第二大障碍(第一永远是价格)。

这段时间无论是我们自己的实测感受,还是网上的使用反馈,几乎都在「无法把 Vision Pro 一直戴在头上」这一点保持了高度一致。

你想多戴一会儿,但身体却不允许。

首先是重量,由于 Vision Pro 的配重问题,导致重心靠前,上头后总感觉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把你的头往下拽。拿在手上时所有扎实的质感和用料,都在戴上时全部传递给了自己的苹果肌。

我们在几小时的城市路测中,深切感受到了 Vision Pro 对脸部肌肉的恶意,也非常能理解许多博主经过几十个小时的佩戴后,会在取下设备时看起来老了十岁。

另一个大麻烦是屏眼间距,一句话:太近了。

这是一个「妈见打」的距离,相当于在离眼睛一掌宽的地方横向放置一部手机,然后长时间观看。

屏幕过近导致眼部疲劳和用眼过度是所有 VR 设备的通病,也是 Vision Pro 目前无法迈过的形态鸿沟,即使它能用出众的显示和交互尽量弱化用户对疲劳的感知,但无法改变的事实是:真的不适合长时间使用。

提升观感的组件,也是阻碍

过年期间关于 Vision Pro 最火的新闻,一是脑洞大开的使用创意秀,二是有首批用户反馈该设备导致了他的眼球血管破裂。

国外科技媒体 The Verge 的产品经理 Parker Ortolani 就是「受害者」之一,尽管类似的情况并没有成为普遍现象,但长时间使用造成的头疼和眩晕,还是出现在了我们办公室的小伙伴身上,特别是近视眼,会更容易出现类似的状况。

隐形眼镜在国外科技媒体的首测中,被称为 Vision Pro 蔡司定制镜片的平替,我们体验过后,从观感上看的确是这样,但还要补充后半句话:同时眼睛也会承受以往两倍的负担。

隐形眼镜+屏幕过近带给眼睛的双重压力,是整个实测中感受最差的地方,也是引起头疼甚至是眼球出血的罪魁祸首。

为了更好的沉浸式显示效果,Vision Pro 的遮光组件做得十分出色,只要把位置摆对,就几乎不会有环境光渗到当中影响观感,当然同时挡住的还有风—— Vision Pro 在长时间佩戴后,会明显感觉到闷热,虽说内置散热风扇和织物材料能缓解不透气的问题,但在我们脸上这台的散热效果,微乎其微。

也正是因为这套遮光件,Vision Pro 的视野被强制缩小,苹果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数字,但观感上一定比 Quest 3 的 110° 略小,我们在使用时能很明显地看到屏幕周围的黑边,就像是在望远镜里看世界。

Quest 3 vs Vision Pro. 图片来自:uploadvr.com

如果单独把遮光罩取下来,Vision Pro 的视野会随之变大,但缺少了支撑部件的设备会把所有重量压在鼻梁上,而且设备也会变得松垮不跟头,过多的环境光介入更会让显示效果大打折扣,捡芝麻丢西瓜的买卖,不太建议。

综合来讲,使用 Vision Pro 是一个矛盾的过程,一方面被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显示效果所震撼吸引,另一方面,又由于上述的种种,只能在意犹未尽的时候取下头显,让身体恢复元气。

visionOS,还需要点时间

Vision Pro 发售前,各大媒体都在为苹果头显的应用生态发愁,甚至认为这是比高昂售价更为严峻的问题。

果不其然,专为 visionOS 定制的 App 和独有功能,只有十几个,剩下的几乎都是从 iPadOS 直接照搬过来。

网上对「Vision Pro 缺乏 killer app」的声讨不断,但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单拎出来 visionOS 的某个应用或某个功能,都有非常亮眼的表现:

  • Vision Pro 的观影效果非常好,配合着空间音频,以及环境底噪,可以说和电影院的效果并无二致,甚至独自观影的体验会更占优。

  • Vision Pro 的水果忍者很有意思,把游戏直接融入了空间,见证智能机崛起的游戏,又以更逼真的玩法走进了新时代的产品。

但如果将这些优秀的部分拼在一起,以目前的数量和规模,还凑不成一个 OS 的体量。因此 Vision Pro 真正缺失的,是与这个价格区间对应的「杀手应用群」,在每一个你能想到的场景它都能出现并发挥作用。

苹果不能指望大部分用户花 10 倍的价格买一个挂在脸上的 iPad,市场也不会单独为了观影或手势操作这一个功能买单。

这是一个很酷的产品,但当我们不用两个小时就能体验完所有应用与功能,并且当售价来到 3500 美元(京东国际自营标价 39999 元人民币)时,所有一切的冲动和上头,都会立马搁置在一旁。

visionOS 不仅是 Vision Pro 和用户接触的桥梁,更有一个使命:通过独一无二的软件生态和体验,来证明 Vision Pro 高价的合理性。

只是当下,苹果和 visionOS 都无法做到这点。

按照计划,Vision Pro 将在今年 4 月在中国大陆地区发售,到时会有更多的朋友能够亲自上头体验,也会有更多的国内应用加入 visionOS,当然,新一轮的争议和退货风波也会再次来临。

苹果需要知道,退货争论的背后,可能才是 Vision 系列产品走向消费电子市场时,最先要解决的事宜。

1、软件设计以人为中心,硬件同样也需要:你可以在 Vision Pro 的所有软件生态里,感受到站在设备的正中心,但却在佩戴体验时,为这台头显不断妥协:不平衡的配重、不透气的眼罩、不舒服的头带。

需要长时间佩戴才能体验的沉浸感,和无法让你长时间戴着的大平板之间的矛盾,是苹果亟待解决的第一个矛盾。

2、找准定位,优化全场景体验:Vision Pro 的价格会给人一种「万能工具」的即视感,不过真正使用起来却好像连手机都比不过:全场景的需求和稀缺的应用,是另一个矛盾。

Vision Pro 把空间计算这栋大厦的样板间打扮得十分惊艳,体验的这段时间里也能初步窥探到未来人机交互的新范式。

只是在这些问题解决之前,Vision Pro 从「样式」到「真实」转变,还需要一点时间。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月亮为啥会“红脸”?“红月亮”... 本文转自【央视新闻客户端】; 等待近3年,天象奇观“红月亮”将再现天宇。 北京时间今天(7日)午夜至...
原创 我... 1 六月的风,像一双无形的手,把整座城市的燥热都搅拌得粘稠起来。 我叫林辰,是“寰宇科技”一名刚转...
促进智能产业蓬勃发展 让智能成... 9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致贺信。连日来,习近平主席贺信在我市各界引发热烈...
地拓精科公布“一种用于精密仪器...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大连地拓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申请的“一种用于精密仪器的内置主动减振系统”专利...
山西数据交易中心入选验证试点典... 日前,记者从山西数据交易中心获悉,在全国数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开展的涵盖6个重点方向的15个标准和2个...
原创 手... 第一梯队:Redmi —— 千元机里的“性能卷王” Redmi这几年把“性价比”三个字刻进了骨子里。...
贝叶斯启示录:从概率到信念的进... 1️⃣ 贝叶斯定理:信仰的数学表达式 贝叶斯定理(Bayes’ Theorem)看似简单,却蕴含深意...
我国将实施小行星动能撞击演示验... 近日召开的第三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介绍,我国正在规划对一颗小行星实施...
东北亚具身智能创新中心成功发布 (来源:沈阳日报) 转自:沈阳日报 本报讯(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黄超)9月6日,在2025全球工...
“首次”“首创”不断 我国科学... (来源:中国环境网) 转自:中国环境网 近期 我国科学家首次确证火星存在固态内核 我国科学家揭示植物...
罗永浩“唠嗑”,为何成了B站的... 最近,全网都在看罗永浩唠闲嗑。 “真还传”告一段落之后,罗永浩以“罗永浩的十字路口”的IP重新开启新...
打造绿色发展“新名片” 在落实“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电力特别是绿色电力受到更多关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助力实现“双碳”目...
全国首个“商圈IP+自研机器人... 小朋友与机器人赛跑。 “机器人川剧变脸、机器狗舞狮……科技时尚和传统非遗相结合,太震撼了!”9月7日...
消息称阿里云首次出手具身智能,... IT之家 9 月 8 日消息,据晚点 LatePost 报道,具身智能公司自变量机器人(X Squa...
惠普Z2 Mini G1a迷你... 【ZOL中关村在线原创评测】在桌面Mini电脑领域,惠普一直以来有着非常深入的产品布局,并且深受企业...
送药、助行、陪聊、量血压 机器... 浙江省发布行动计划 三年建成人工智能医疗应用基地 送药、助行、陪聊、量血压 机器人越来越能干了 本报...
神二十乘组工作日志“上新” 多... 央视网消息:九月伊始,国家太空实验室内,由陈冬、陈中瑞、王杰组成的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承担的各项空间...
西工大实现航天器柔性传感系统首... 9月5日19时39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将“基于柔性传感的卫星关键折...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有新动向! 【大河财立方消息】9月8日消息,特斯拉近日开通了名为“TeslaAI”的微博账号,并于9月7日发布首...
智博会上的重庆智“治” 9月5日,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在重庆开幕。如何以“数智”赋能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上游新闻带你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