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我不是药神》中患者的命运曾让无数观众唏嘘,如何让百姓“吃得上药、吃得起药”?在我们身边,有一大批默默无闻的科学家日复一日不懈努力,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柳红就是其中的一位典型代表。
多年来,柳红团队一直关注禽流感、艾滋病等涉及重大公共卫生疾病的药物研发,为国家卫生安全做技术储备。目前,他们已经在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代谢性和泌尿系统疾病、病毒、肿瘤和自身免疫等多个疾病领域发现12个1.1类候选新药进入研发不同阶段,9个获批进入临床,其中5个已完成I期进入II期/III期临床研究。
持之以恒进行创新药物研究
出生于医学世家的柳红,从小就对配药特别感兴趣。能够从事药学研究让她觉得很幸运。“做科研是非常有意思的工作,特别是跟生命科学、百姓健康息息相关,这是我所感兴趣的,就这样一直走过来了。”工作上遇到过的困难,柳红都积极面对,想办法克服,她热爱并享受着作为科研人的每一天。
她带领团队发展系列高效有机合成方法,构建结构独特、多样的类药性化合物库,为创新药物发现提供重要的化学结构基础。
针对创新药物研发中“发现活性先导化合物并提高其成药性的新策略、新方法”这一核心科学和技术问题,潜心研究探索,提出了系统化的研究策略并成功应用于创新药物发现。相关研究成果以通讯作者在Science、Cell Metab.、Angew. Chem. Int. Edit.、J. Med. Chem.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50余篇,论文他引20403次,引起国际同行高度关注,多篇文章被Chem Rev和SYNFACTS等作为亮点文章引用评述。
2021年,柳红被评为上海市“最美科技工作者”,在成为科研工作者楷模的同时,也鼓舞了越来越多普通人。
柳红与学生在实验室
一项创新成果背后20年“无声”努力
作为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课题组长、博士生导师,柳红和她的团队多年深耕药物化学基础研究领域,发现抗老年痴呆药物、抗糖尿病药物、抗良性前列腺增生药物、抗艾滋病药物、抗新冠病毒药物、降血脂药物等10余个1.1类候选新药,为推动我国新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早在2003年“非典”暴发初期,柳红团队就迅速展开了针对性的药物研究工作。尽管后期SARS病毒消失了,他们并没有放弃,而是将药物研究方向转向了手足口病等其他病毒,“我们发现这些化合物对埃博拉病毒和MERS病毒都有一定的抑制活性。”
柳红带领的项目团队始终秉持着科学研究要有持之以恒并着眼长远的态度,这使得他们在新型冠状病毒爆发时,凭借多年抗病毒药物研发经验积累,很快找到了一类结构新颖、高效、安全的抗新冠病毒候选新药。
“我们从2003年就开始关注冠状病毒领域,等到了新冠爆发时期,发现其中一些化合物具有独特的抗新冠病毒活性,并进行创新药物研究。”柳红常告诉学生,药物研发需要耐心与毅力,要对科技前沿保持敏锐的洞察力,要有孜孜不倦的创新精神。
不畏阻力心怀民生 国产抗艾新药前景可期
新药研发之路曲折坎坷,充满困难和挑战。柳红表示,正因如此,“我们更需要强烈的责任感,更需要不懈地坚持走下去。因为新药研发关乎每个老百姓的生命健康,这是不容忽视的民生大事。”
眼下,柳红与合作团队正在积极推进抗艾滋病项目,其研发的候选新药塞拉维诺处于临床I期研究。这个项目最初源于2013年,当时研发团队进行了对抗艾滋病药物马拉维诺的研究工作。然而实验结果显示,马拉维诺会抑制人体的代谢酶,可能会产生无法预料的毒性,导致其不能成为鸡尾酒疗法的候选药物。于是柳红带领项目团队以马拉维诺的临床缺陷作为切入点,继续对化合物进行设计、合成和结构优化,希望得到类药性优于马拉维诺的候选药物应用于临床。经过层层筛选,他们成功研发出了候选新药塞拉维诺。
柳红坦言,由于抗艾滋病药物项目利润小、转让难度大,国内外鲜有感兴趣的药企。“但即使面临重重压力困难,我们也要迎难而上,暂时没有合作企业,我们就和合作单位一起自主推进临床。”目前,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等支持下,塞拉维诺项目得以顺利推进,即将完成I期临床研究,未来前景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