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二十号飞船4月24日17时17分发射
创始人
2025-04-24 12:02:53
0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瞄准今天(24日)17时17分发射,飞行乘组由航天员陈冬、陈中瑞和王杰组成,陈冬担任指令长。昨天,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工程新闻发言人林西强介绍了任务相关情况。

目前,船箭飞行产品质量受控,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地面系统设施设备运行稳定,具备执行发射任务的各项条件。

神二十乘组将在轨驻留6个月

神舟二十号飞行乘组中,指令长陈冬执行过神舟十一号、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这次是他时隔两年再次担任指令长。陈中瑞和王杰均为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都是首次执行飞行任务。

林西强介绍,神舟二十号飞行任务主要目的是与神舟十九号乘组在轨轮换,在空间站驻留约6个月,开展空间科学与应用实验,实施航天员出舱活动及货物进出舱,进行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舱外载荷和舱外设备安装与回收等任务,开展科普教育与公益活动,以及空间站搭载试验等,持续发挥空间站综合应用效益。在轨驻留期间,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迎来天舟九号货运飞船和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的来访,计划于10月下旬返回东风着陆场。

神舟十九号乘组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已在轨驻留170余天,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3名航天员状态良好。完成乘组轮换后,计划于4月29日返回东风着陆场。任务期间,神十九乘组进行了3次出舱活动和6次载荷进出舱任务,创造了航天员单次出舱活动9小时时长的世界纪录。蔡旭哲已执行5次出舱活动,成为出舱次数最多的中国航天员;宋令东成为我国首名进行进出舱活动的“90后”航天员;王浩泽成为首位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飞行工程师。

截至目前,空间站已在轨实施了200余项科学与应用项目,上行近两吨科学与应用物资,下行近百种空间科学实验样品。神舟二十号乘组将在任务期间,开展以斑马鱼、涡虫和链霉菌为研究对象的3项生命科学实验,以及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物理科学、空间新技术等领域的59项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这些研究有望在血管化脑类器官芯片培养、软物质非平衡动力学、高温超导材料空间制备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第四批航天员正按计划训练

林西强介绍,我国第四批航天员自2024年8月入队以来,按计划开展了航天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心理、航天环境适应性等多项训练和部分专项训练。所有第四批航天员均快速实现了角色转换,基础知识储备得到有效加强,身体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并对载人航天工程和航天员职责使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根据训练安排和前期经验,不同类型的航天员从入选至执行飞行任务的时间有所不同。在取得飞行资质后,第四批航天员将被纳入飞行乘组的候选范围。

第四批航天员中包括2名港澳地区载荷专家。林西强透露,港澳航天员入队后,很快适应了工作和生活环境,迅速融入航天员队伍,训练勤奋刻苦,各项工作进展顺利。目前,他们正在开展航天专业技术相关学习和训练。港澳航天员作为载荷专家,预计最早将在2026年首次执行飞行任务。

巴基斯坦航天员的选拔工作也正在开展,最终将选拔出两名巴基斯坦航天员来华参加训练。根据中国空间站的飞行任务规划与合作实际进展,1名巴基斯坦航天员将以载荷专家的身份参加一次联合飞行,期间除了完成乘组日常工作,还将承担巴方的科学实验操作工作。

载人登月任务总体进展顺利

聚焦广受关注的载人登月任务,林西强介绍,目前,载人登月任务各项研制工作总体进展顺利,长征十号运载火箭、梦舟载人飞船、揽月月面着陆器、望宇登月服等产品正在按原计划开展初样研制试验工作,月球遥感卫星已完成立项和竞争择优,发射场等地面系统研制建设工作正按计划有序推进。

“随着初样研制工作的深入,各系统主要大型试验和跨系统试验正在稳步推进。”林西强说,前期,长征十号运载火箭电气系统综合匹配试验、梦舟载人飞船首次高空空投试验、揽月月面着陆器整器热试验已组织完成。后续将陆续在酒泉发射场、文昌发射场等地,组织实施梦舟飞船零高度逃逸、揽月着陆器综合着陆起飞验证、长征十号运载火箭系留点火、长征十号运载火箭低空飞行及梦舟飞船最大动压逃逸等试验,全面验证飞行产品关键功能性能。

林西强表示,这些大型试验均是对新产品新技术的首次综合性验证,任务艰巨、准备工作复杂、进度紧张,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很大。工程全线将确保圆满完成各项试验任务,为如期实现载人登月任务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神二十乘组与中外媒体记者见面

“漫漫飞天路需要一代代航天人接续奋斗”

昨天,执行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陈冬、陈中瑞和王杰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与中外媒体记者集体见面。

“都说一回生、二回熟,我这是第三次了。”即将第三次飞天,陈冬的心情依然十分激动。“每一次任务都是独一无二的,期待在飞行中能收获更多经验、更多突破。”

陈中瑞曾是一名战斗机飞行员。“守卫着祖国的蓝天,深刻感受到祖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带给我的无限自豪。有时候我也想能飞得高一些、再高一些,冲出大气层,去领略浩瀚太空。”现在,他即将实现飞天梦想,出征太空。

按照计划安排,神二十乘组将在轨开展复杂的出舱活动、精细的实验操作和日常维护维修任务。“刚开始一起训练时,我们还是有些紧张、感到一些压力。”陈中瑞说,经过融合,现在乘组达到了“1+1+1=1”的状态。“多掌握一点技能,就多一点安全;多学习一点知识,就多一份保险。”

王杰在入选前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工程师,承担空间站相关型号微振动抑制关键技术攻关等任务。2003年,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在他的家乡顺利着陆,激发了他对航天事业的憧憬。大学时他选择了航天专业,毕业后成为一名航天科技工作者,现在他将从空间站的建造者变为居住者。“感谢新时代,让我们每个人有梦可追、追梦可成。”

作为航天飞行工程师,王杰将主要负责平台照料、设备维护维修、应急故障处理以及空间科学实验项目,他及时总结过去参加型号研制工作的经验和理念,力求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我们乘组是‘分工不分家’,每一项操作、每一项科学实验都互为备份,合作完成。”

陈冬说,乘组经过长期组队训练,相互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既展示出飞行员精准的操控能力和敏捷的思维,又展示出工程师严谨的态度和扎实的理论功底。“合,三头六臂,群策群力;分,各司其职,独当一面。”他对圆满完成任务充满必胜信心。

4月24日是我国第十个“中国航天日”,也是“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55周年的日子。“漫漫飞天路需要一代代航天人艰苦奋斗、接续奋斗。”陈冬说,在这个特殊日子里,乘组即将出征太空,他们将通过精心操作、密切配合,跑好“接力棒”。

涡虫首飞空间站 斑马鱼再迎太空之旅

新一批太空实验即将开启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整装待发。昨天,记者从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获悉,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将通过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把斑马鱼、涡虫、链霉菌等3种生物样品及其实验单元送至空间站,开展空间生命科学实验。

涡虫“术后”将飞向空间站

中国空间站将迎来一批新“客人”——涡虫。

在地球上已经繁衍超过5.2亿年的涡虫,体长仅有一两厘米,却具有强大的修复再生能力。即使身体完全断裂,每个片段依然能再生出全新的肌肉、表皮、消化系统,还包括有功能的大脑。更重要的是,这种再生过程可以无限持续下去。

“有科学家曾将涡虫切分成279块,实验结果令人惊讶,这些片段竟都分别再生成了一个新的完整涡虫个体。”山东理工大学教授曹忠红介绍,这种能力让涡虫成为科学界常用的模式生物之一,广泛用于开展与再生相关的研究。

在显微镜下观察,涡虫形似柳叶,身体呈半透明。曹忠红和团队成员从前期精心培养的涡虫中,仔细挑选能够飞天的“幸运儿”。每条涡虫都被切分为头部、中段、尾部三部分,再优中选优,最终仅有48个片段样本能成为神舟二十号飞船的“乘客”。

在飞往空间站的路上,经过特殊处理的涡虫实验样本将处于休眠状态,直到抵达空间站生命生态实验柜的小型通用生物培养模块,才会被“唤醒”。实验过程中,涡虫样本还会在特定时间点自动进行样品固定,由航天员回收后保存在“太空冰箱”中。这样一来,涡虫基因和蛋白质在修复过程中的表达状况,就能在太空中被定格,并被完整地带回地面。

“鱼航员”斑马鱼再上太空

6条雄性斑马鱼将乘坐神二十飞船再上太空。与前次任务不同的是,科研人员将对这批“鱼航员”开展失重性骨丢失和心肌重塑的蛋白稳态调控研究,这将是国际首次利用实施基因敲除的斑马鱼开展的在轨实验。

在神舟十八号任务期间,我国科研团队在空间站建立了斑马鱼和金鱼藻的二元水生生态系统。该系统在轨稳定运行43天,创造了国际上迄今水生生态系统空间运行的最长时间纪录,还实现了斑马鱼在轨产卵。

“这项实验有效验证了空间站内是可以饲养斑马鱼的,为后续工作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由于前次实验未回收斑马鱼样本,我们尚不知道斑马鱼个体在太空生活期间机体内部的变化。”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王强说,新一批斑马鱼带着全新的任务上太空,其中包括了常规的野生型斑马鱼,以及实施了基因敲除的斑马鱼。

这批斑马鱼被敲除的基因,是经过地面验证的、能够对抗骨丢失和心肌重塑现象发生的基因。“相关现象在空间站上究竟能否得到验证,大家都特别期待。”王强表示。

太空遨游后,“鱼航员”将随着载人飞船返回舱回到地面,科研人员将进一步开展斑马鱼体内真实环境的蛋白质、基因等分子层面研究。作为高等脊椎动物,斑马鱼基因组与人类基因组相似度超过80%,病理条件下它们体内的变化与人体相似,可以为航天医学研究提供帮助。

科研护航未来深空探索

未来,随着航天员在空间站工作生活的时间不断延长,严峻的太空环境对生命体的损伤及修复问题,需要得到重视和解决。

曹忠红表示,在空间微重力和辐射环境下,涡虫细胞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修复的过程又是怎样展开的,这次实验或许能给出答案。“期待后续在返回地面的样本中,我们能锁定一些特征性的分子。如果它们能通过后续实验的验证,将会促进人们对长时间驻留太空引发的组织受损及损伤修复问题的认识,并找到可能的解决途径,推动人类探索更远的深空。”

“未来我们还将开展载人登月,以及更远的深空探测,相关研究能提供很大的帮助。”王强表示,当相关分子机制得到有效解析,这些关键靶点有望用于针对性开发药物,从而实现“天为地用”,为地面上长期卧床人群的骨丢失问题提供助益。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文化顶流+科创新势力,第二十一... 汇“顶流” 强“交易” 重“科技” 22-26日一起来逛展 12万件文化产品现场展示 4000多个投...
中俄就共建月球核电站签署合作备... 中俄月球合作又迎来重磅消息。 据国际文传电讯社5月12日消息,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Roscosmo...
华为擎云深耕智慧医疗:个性化主... 5月9日-5月11日在厦门成功举办的中国医院信息网络大会,为医疗与信息化技术的融合再添了一把火。在这...
廿载智创谱华章 拾贝共赢启新程 2025年5月10日,工业智能领军企业中能拾贝科技有限公司在广州黄埔盛大举办“廿载智创·拾贝共赢——...
抖音广告合作项目怎么样? 全媒体信息流广告代理加盟:生态协同+精细化运营,抢占全域增长新高地 数字营销进入“生态化竞争”阶段,...
嘉舟创新科技申请虹吸泵专利,实... 金融界2025年5月14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茂名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嘉舟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申...
再押注机器人赛道 美团不想错过... [ 今年3月,王鹤透露,已在北京搭建两家由人形机器人值守运营的24小时“无人”药店,并计划于年底前在...
人形机器人租不出去了 原标题:宇树机器人租不出去了 2025开年,宇树机器人成为最忙“打工人”。央视春晚上的一场扭秧歌表演...
今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将举行人工... 5月14日,国新办就2025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 据介绍,以“汇聚网络正能量...
18岁高中生独发顶刊,斯坦福连... 18岁的高中生Matteo Paz,利用AI挖掘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海量天文数据,发现了...
大模型应用培训 一、基础认知与理论 1.大模型概览:介绍大模型的定义、特点、优势和局限性,以及在企业中的应用案例。 ...
原创 华... 多年来,华为nova系列凭借同档位出色的时尚美学与高质量影像体验,深受年轻消费者青睐。近日,官方正式...
即梦总算赢了一次豆包 从5月13日开始,即梦AI已经超越字节旗下豆包和红果短剧两大常年霸榜前二的应用,首次登顶。 字节之...
原创 6... 朋友们谁懂啊! 现在百元机都卷成这样了? 刷到Redmi Note 13 5G国补后679元的消息时...
广东恒基金属取得新型分配器专利... 金融界2025年5月14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广东恒基金属股份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新...
苹果进军脑机接口领域 为瘫痪人... [ 脑机接口已经成为科技巨头竞相布局的前沿领域。近日,科技富豪马斯克旗下的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
英伟达计划为中国定制H20芯片... 据报道,英伟达计划在未来两个月内推出其H20人工智能芯片的降级版本,以应对美国对原始型号的出口限制。...
微软宣布裁员6000人!优化架... 【环球网科技综合报道】5月14日,据外媒CNBC报道,微软公司日前宣布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员3%,涉及约...
江苏常北宸取得铝管切割后吹屑装... 金融界2025年5月14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江苏常北宸机械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铝管...
我国“三体计算星座”首星发射成... 5月14日,我国航天领域迎来重要里程碑,之江实验室宣布,太空计算卫星星座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圆满完成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