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杭州4月29日消息(记者 杨正弘)近日,以“年青人因科技而团聚”为核心理念的2050大会在杭州西湖区云栖小镇举办。本届大会延续往届传统,开启为期三天两夜的科技盛宴,通过精心设计的青年团聚、热带雨林、探索空间等十大活动“容器”,为全球青年科技人才搭建思想碰撞舞台。据了解,本届大会共设置106场活动,涵盖394个分享。
2050大会广场(央广网记者 杨正弘 摄)
“火星殖民是壮举,还是妄言?”“量子计算是臆想,还是终途?”在云栖小镇的科技磁场里,这些问题是本届2050大会年青人最为关注的。“自愿者”们或在斜坡大草坪闭目冥想,或在咖啡吧内展开思辨,更有青年极客现场调试自制的智能机器人。同时,一家商业火箭公司还把巨大的燃油桶搬到了2050的广场上,邀请“自愿者”们用喷绘描摹理想。
“大会不设固定议程,我们鼓励参会者主动探索。”现场工作人员说,“或许转角就会遇见行业大咖,也可能与有着奇思妙想的青年创客擦出火花。”带着这份期待和好奇,记者穿梭于场馆各个角落与2050大会的“自愿者”们“偶遇”,并向他们提问:“2050大会给你们带来了什么?”
顾玲:“我把‘卫星’带到了2050大会”
来自海南海口的“自愿者”顾玲告诉记者,自己来到2050大会源于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的一纸“特殊任务”——专程护送一件SAR(合成孔径雷达)对地观测卫星模型至大会现场,该模型将作为赠予2050大会的“硬核”礼物。“护送这颗卫星到2050年大会现场,是为了让更多年轻人近距离体验中国科技的迅猛发展与创新,激发他们的创意与灵感。”
经房车长途运输来到2050大会的卫星模型(央广网记者 杨正弘 摄)
“我们粗略估算了一下,海南至杭州的陆地行程约为2050公里。”顾玲向记者说,团队自4月20日下午启程,沿南海岸线行进,先后经停东莞、厦门等地,最终于24日下午抵达杭州云栖小镇。“我们此次试驾的吉利远程海南基地生产的新能源房车,特别装涂了2050大会的主题外观。”顾玲介绍道,房车在旅途中成为移动风景线,所到之处,总能看到游客和市民主动上前与车辆合影。
“通过参会契机成为‘自愿者’,我们还在现场参与了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主题研讨会。”顾玲说,这些技术成果令她感到惊叹,甚至觉得科技迭代发展已超出了她的认知边界。“我觉得我们团队正在慢慢融入这里,也成为这个大会当中的一分子了。”
谢宇天:“我在这里认识了很多‘好人’”
在2050大会的屋顶露天大草坪上,一场“自主学习理念分享台”主题沙龙正在开展。来自天津,正在读小学五年级的谢宇天和大家分享了他对地外文明的独特想法和思考。
“以前在网上偶然看到的,有关‘外星人’想象的图片给了我很大的影响,从此以后我就有些害怕‘外星人’。”谢宇天异想天开地启动了用来抵御“外星人”的“激光武器”自主研发计划。“目前我已经完成了‘激光武器’的草图设计。”谢宇天说。
谢宇天正在做分享(央广网记者 杨正弘 摄)
令他最为珍视的,是在2050大会里结下的情谊。“我在这里认识了很多‘好人’,他们既愿意带着我四处逛,又能倾听我各种天马行空的想法。”谢宇天将这些新结识的大朋友们统一称为“好人”,在这里无论年龄,每个想法和观点都被认真对待。
林镐轩:“第一次见到一个地方有这么多年青人一起讨论科技!”
“第一次见到一个地方有这么多年青人一起讨论科技!”来自福州大学的大三学生林镐轩带领的大学生团队为2050大会带来了自主研发的智能机器小车。作为该项目产品经理,他主导研发的小车不仅实现精准的声控移动,还能接入物联网系统完成例如开关灯等简单操作。“我们还加入了智能表情系统,可以为用户带来情绪价值。”林镐轩自豪地说。
“这里既有来自企业的工程师教我们优化外壳模具设计,分享成本控制技巧;又有来自复旦大学的前辈从市场端反馈真实需求,指导产品功能改进。”林镐轩说,此前经过反复研发,团队已经感到了疲惫,甚至有些想要放弃。“不过,这里的人对我们大学生团队展现了极大的包容和开放,不仅给出了许多切实的专业建议,还把情绪价值也拉满了。”
在活动现场,林镐轩还“追星成功”了他长期关注的知名高校科技博主“同济子豪兄”。这位坐拥数十万粉丝的科技达人携自主研发的智能机器人亮相展区,其展示的运动功能与林镐轩此前在网络视频看到的效果无异。林镐轩兴奋地说:“这场零距离的技术展示,点燃了我持续研发的热情。”
正如那颗完成2050公里旅程的卫星模型所象征的,新一代青年人正在书写属于自己的“科技长征”。在这个算力与想象力齐飞的时代,他们携带的不只是奇思妙想,更是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基因,并在2050大会得以“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