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河北、上海等地发力促进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眼下,生物制造凭借其先进的生产方式,成为未来科技竞争的关键驱动力,在医药、农业、能源、环保等诸多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
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生物制造市场规模突破2.8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267%,年复合增长率达39.6%。其中,生物医药蓬勃发展,近5年来我国生物药品制造企业数量年均增长速度达12%,区域生物制造发展亮点纷呈。例如,广州市集聚6500多家生物医药与健康领域企业,居全国前列;上海金山区以“一核多点”的产业布局为引擎,在生物医药、生物材料、生物农业及健康食品等多个领域全面发力,打造长三角生物制造创新高地。
相关政策支持体系日趋完善,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2022年出台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明确提出,加快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基因技术应用服务等产业化发展。2024年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发挥生物制造选择性强、生产效率高、废弃物少等环境友好优势,聚焦轻工发酵、医药、化工、农业与食品等领域,建立生物制造核心菌种与关键酶创制技术体系。不过也要看到,相关领域目前还存在政策缺乏统筹规划、技术研发难度大、公众对生物基材料认知有限等短板,对此要聚焦关键,强弱项、补短板,差异化布局生物制造产业链,稳妥施策。
完善顶层设计。制定国家级生物制造产业发展战略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系统把握重大科技攻关方向,统筹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工具,形成覆盖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市场应用的全周期支持体系。优化区域集群布局,构建新型生物制造产业生态系统,根据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推动东部技术优势与中西部资源深度对接,差异化布局生物制造产业链,避免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形成跨区域互补的产业生态。加强对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和评估,确保政策红利真正惠及企业,积极建立政策反馈机制以便了解企业需求,及时优化政策体系。建立动态调整的生物制造产品目录,优先将高减排效率、高附加值产品纳入政府采购清单,通过需求端拉动产业升级。
加强技术攻关。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聚焦新型疫苗佐剂、核心种源、医疗装备等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开展定向攻关,对突破“卡脖子”技术的企业给予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设备购置补贴等精准支持。通过“揭榜挂帅”机制激励科研人员攻坚克难,支持不同技术路线并行攻关,激发创新活力。完善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支持头部企业开展产业链并购整合,鼓励中小微企业深耕细分领域,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增强生物制造行业整体竞争力。借助人工智能算法、大数据等技术,突破传统研发生产边界,将生物制造从实验室推向智慧农业、生命健康、绿色能源等新兴领域,形成跨领域融合新生态。企业应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牵引消费需求。结合短视频、VR技术开展生物科技周等线下活动,展示生物制造在医疗、环保等领域的应用场景,联合医疗机构、社区建立体验中心,普及生物基材料在减少白色污染、促进循环经济中的作用,增强消费者对生物制造技术价值的直观理解,扭转消费者对生物制造产品成本高、性能差的误解。实施首购补贴、税收减免等直接激励,推出低碳消费积分制度,消费者购买生物制造相关产品可兑换折扣或公共服务,鼓励电商平台设立绿色专区,通过积分奖励与价格优惠扩大市场渗透,形成可持续消费闭环。推动生物制造与传统产业融合,开发医疗健康、日化用品、建材等新消费场景,强化绿色供应链建设,引导企业打造从设计到回收的全生命周期绿色产品,满足消费者对健康化、品质化、个性化消费的需求。(作者:李馨宇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