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方兴未艾,大幅提升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难以预知的风险挑战。”在高等教育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嵌入正引发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传统教育场域中“教师—知识—学生”的三元线性传递关系逐渐转向“人—机—知识”的三元交互关系。这一转变推动了“数据驱动”教育模式创新,同时也催发了对教育主体功能的深层反思。
教师作为高等教育场域的核心主体,其角色定位在人工智能时代面临着多维度的结构性挑战,如知识权威的解构性困境、教育主体性与技术工具性的价值断裂困境等。高校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生产者”,而是被赋予了“知识策展人”“技术应用者”“伦理审查者”“跨学科协调者”等多重复合角色。这种角色定位挑战的深层逻辑,映射出教育系统在技术渗透中的根本性张力,即技术以效率优先的范式重塑教育场域时,教师的角色定位成为工具理性与教育本体性的博弈焦点。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教师的角色转型要从“被动适应”跃进到“主动重构”。这一重构需以教育生态理论为底层逻辑,通过角色功能、价值坐标与实践范式的三重升级,实现技术工具性与教育本体性的辩证统一。
角色功能重塑:从“知识权威”到“教育生态协调者”
人工智能时代要求高校教师超越传统的“知识权威”定位,转向教育生态系统的动态规划、整合与协调。这一转型体现为三重功能升级:第一,在知识生产维度,教师需要成为知识的“策展人”。由于时代的飞速发展,知识的更新迭代日益加速,学生的知识获取渠道和认知维度也在不断提升,因此教师需要构建“教师—AI—学生”协同共创机制,在利用AI工具扩展知识边界的同时,注重知识资源的筛选、验证和价值引导,如通过批判性对话来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将技术工具转化为深度学习的催化剂。第二,在教学设计维度,教师需要转型为学习生态的“设计师”。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纷繁复杂,教师需要整合技术工具,聚焦教学全流程,探索其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路径,如借助AI数据分析精准刻画学习者认知特征,设计兼具个性化和人本导向的“适应性学习路径”。同时,在算法推荐中嵌入人文反思环节(如技术伦理辩论),避免技术工具对学生认知多样性的压缩,从而平衡技术效率与教育温度。第三,在教育伦理维度,教师需承担教育伦理“审查者”的职能,建立技术应用的审查机制,警惕算法偏见、数据监控等技术异化风险,守护教育场域的价值理性。这种角色功能的重构,旨在通过技术赋能与人文坚守的双重逻辑,重塑教师在教育生态中的核心价值,既非固守知识权威,亦非被动适应技术,而是以“协调者”身份促进人机协同的可持续发展。
价值坐标重建:工具理性与教育本体的再平衡
人工智能时代,技术工具性与教育本体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张力,即在通过精准化、个性化和智能化技术提升教育效能的同时,又因技术理性的过度渗透,忽视了批判性思维培养、价值观塑造、情感联结等不可测量的维度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角色定位的价值坐标中实现“效率”与“意义”的辩证统一。第一,在认知层面,需要从知识传递转向思维赋能,聚焦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将技术定位为“思维拓展工具”而非“标准答案生成器”,以对抗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引发的认知浅层化危机。第二,在关系层面,当人工智能技术深度介入教育,师生关系面临“工具性”异化风险,技术可能将教育互动简化为数据交换与算法操作,因此教学实践中需要突破“人机对立”的叙事框架,构建“技术为用、育人为本”的共生关系,例如利用AI情感计算技术增强师生互动深度,同时通过人文关怀抵御技术对教育关系的物化。第三,在实践层面,需要建立“技术应用—效果评估—伦理修正”的闭环机制,在教学设计中嵌入反思性实践,防止工具理性对教育价值的单向度侵蚀。这种价值重构的本质,是在技术渗透中锚定教育的本质属性,通过人的主体性发展实现技术赋能与价值守护的有机统一。
实践范式升级:从“技术适配”到“教育自觉”
高校教师的角色转型需要落脚于实践范式的系统性革新。第一,在能力框架上,需要构建“技术素养×教育智慧”的复合能力模型,既包含AI工具操作、数据批判性解读等技术能力,更需强化专业及课程动态调整、数字资源开发、教学设计创新、教育伦理决策等核心素养。第二,在教学模式上,应探索“双主体驱动”教学范式,即人工智能承担知识传递、训练反馈等标准化任务,教师聚焦价值引导、思维深化与情感联结,依托AI与学科教学环节的融合,形成“机器效率”与“人类灵性”的协同效应。第三,在评价体系上,需要建立“过程性数据+质性洞察”的混合评估机制,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追踪学习行为的客观轨迹,又保留教师对学生成长的主观阐释,避免技术理性对教育意义的扁平化消解。这种实践升级的目标,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围绕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系统性重构推动教师从被动的“技术适应者”转向主动的“教育自觉者”,在技术浪潮中重构教育的本体性价值。
杜茜(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商务管理学院;本文系2024年苏州市高等教育改革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4SZGJ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