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教师角色转型的三维路径
创始人
2025-05-08 14:42:02
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方兴未艾,大幅提升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难以预知的风险挑战。”在高等教育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嵌入正引发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传统教育场域中“教师—知识—学生”的三元线性传递关系逐渐转向“人—机—知识”的三元交互关系。这一转变推动了“数据驱动”教育模式创新,同时也催发了对教育主体功能的深层反思。

教师作为高等教育场域的核心主体,其角色定位在人工智能时代面临着多维度的结构性挑战,如知识权威的解构性困境、教育主体性与技术工具性的价值断裂困境等。高校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生产者”,而是被赋予了“知识策展人”“技术应用者”“伦理审查者”“跨学科协调者”等多重复合角色。这种角色定位挑战的深层逻辑,映射出教育系统在技术渗透中的根本性张力,即技术以效率优先的范式重塑教育场域时,教师的角色定位成为工具理性与教育本体性的博弈焦点。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教师的角色转型要从“被动适应”跃进到“主动重构”。这一重构需以教育生态理论为底层逻辑,通过角色功能、价值坐标与实践范式的三重升级,实现技术工具性与教育本体性的辩证统一。

角色功能重塑:从“知识权威”到“教育生态协调者”

人工智能时代要求高校教师超越传统的“知识权威”定位,转向教育生态系统的动态规划、整合与协调。这一转型体现为三重功能升级:第一,在知识生产维度,教师需要成为知识的“策展人”。由于时代的飞速发展,知识的更新迭代日益加速,学生的知识获取渠道和认知维度也在不断提升,因此教师需要构建“教师—AI—学生”协同共创机制,在利用AI工具扩展知识边界的同时,注重知识资源的筛选、验证和价值引导,如通过批判性对话来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将技术工具转化为深度学习的催化剂。第二,在教学设计维度,教师需要转型为学习生态的“设计师”。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纷繁复杂,教师需要整合技术工具,聚焦教学全流程,探索其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路径,如借助AI数据分析精准刻画学习者认知特征,设计兼具个性化和人本导向的“适应性学习路径”。同时,在算法推荐中嵌入人文反思环节(如技术伦理辩论),避免技术工具对学生认知多样性的压缩,从而平衡技术效率与教育温度。第三,在教育伦理维度,教师需承担教育伦理“审查者”的职能,建立技术应用的审查机制,警惕算法偏见、数据监控等技术异化风险,守护教育场域的价值理性。这种角色功能的重构,旨在通过技术赋能与人文坚守的双重逻辑,重塑教师在教育生态中的核心价值,既非固守知识权威,亦非被动适应技术,而是以“协调者”身份促进人机协同的可持续发展。

价值坐标重建:工具理性与教育本体的再平衡

人工智能时代,技术工具性与教育本体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张力,即在通过精准化、个性化和智能化技术提升教育效能的同时,又因技术理性的过度渗透,忽视了批判性思维培养、价值观塑造、情感联结等不可测量的维度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角色定位的价值坐标中实现“效率”与“意义”的辩证统一。第一,在认知层面,需要从知识传递转向思维赋能,聚焦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将技术定位为“思维拓展工具”而非“标准答案生成器”,以对抗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引发的认知浅层化危机。第二,在关系层面,当人工智能技术深度介入教育,师生关系面临“工具性”异化风险,技术可能将教育互动简化为数据交换与算法操作,因此教学实践中需要突破“人机对立”的叙事框架,构建“技术为用、育人为本”的共生关系,例如利用AI情感计算技术增强师生互动深度,同时通过人文关怀抵御技术对教育关系的物化。第三,在实践层面,需要建立“技术应用—效果评估—伦理修正”的闭环机制,在教学设计中嵌入反思性实践,防止工具理性对教育价值的单向度侵蚀。这种价值重构的本质,是在技术渗透中锚定教育的本质属性,通过人的主体性发展实现技术赋能与价值守护的有机统一。

实践范式升级:从“技术适配”到“教育自觉”

高校教师的角色转型需要落脚于实践范式的系统性革新。第一,在能力框架上,需要构建“技术素养×教育智慧”的复合能力模型,既包含AI工具操作、数据批判性解读等技术能力,更需强化专业及课程动态调整、数字资源开发、教学设计创新、教育伦理决策等核心素养。第二,在教学模式上,应探索“双主体驱动”教学范式,即人工智能承担知识传递、训练反馈等标准化任务,教师聚焦价值引导、思维深化与情感联结,依托AI与学科教学环节的融合,形成“机器效率”与“人类灵性”的协同效应。第三,在评价体系上,需要建立“过程性数据+质性洞察”的混合评估机制,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追踪学习行为的客观轨迹,又保留教师对学生成长的主观阐释,避免技术理性对教育意义的扁平化消解。这种实践升级的目标,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围绕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系统性重构推动教师从被动的“技术适应者”转向主动的“教育自觉者”,在技术浪潮中重构教育的本体性价值。

杜茜(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商务管理学院;本文系2024年苏州市高等教育改革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4SZGJ20)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产学研联动!风驰电测团队赴多地... 2024年6月至2025年3月,内蒙古工业大学风驰电测团队先后前往大唐(内蒙古)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大...
用AI“脑补”欧若风6大趋势,... AI早已跳出科幻片的银幕,填满生活的每个缝隙——从帮你写周报的AI助手,到朋友圈刷屏的AI变装视频,...
联想杨元庆首次定义超级智能体,... 超级智能体的三大核心功能:感知与交互、认知与决策、自主与演进 投资时间网、标点财经研究员 安喆 20...
雷达探测+光电跟踪+激光打击 ... 在无人机技术滥用与低空经济爆发式增长的双重背景下,传统安防手段已难以应对「低慢小」目标的威胁。西安知...
科学家或已找到解决70年核聚变... 核聚变,这一被视为清洁能源领域终极梦想的科技,长久以来都面临着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如何有效掌控那些驱...
海信视像取得VR设备等相关专利... 金融界2025年5月8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VR设备...
可漂浮二氧化钛让废弃塑料处理更... 记者 陆成宽 记者7日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悉,来自该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成功研制出可漂浮的二氧化钛...
沈阳红鑫取得拉伸配套形式防松螺... 金融界2025年5月8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沈阳红鑫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拉伸...
华为首款鸿蒙电脑接入 Deep... IT之家 5 月 8 日消息,在今日举行的鸿蒙电脑技术与生态沟通会上,华为首款鸿蒙电脑正式亮相。 华...
一季度增速全省第一!来看眉山工... 看企业生产——四川省钢构智造有限公司眉山基地生产车间里,焊花如繁星般闪耀,机械的轰鸣声交织成一曲奋进...
“闭源”13个月后,Redis... 开源多年后义无反顾地走向”闭源“,如今辗转一年后又重拾开源大旗,作为主流的实时数据平台 Redis ...
通过高压调控 大连化物所提升钙... 5月8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发布消息,近日,该所化学反应动力学全国重点实验室超快时间分辨光谱与动力...
“五一”低空游火爆,这些挑战依... 5月1日,由贵旅集团携手亿航智能举办的贵州文旅观光飞行展演首飞仪式启动,一架黑白涂装的EH216-S...
华为哈勃等入股千寻智能 后者为...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千寻智能(杭州)科技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新增华为旗下深圳哈勃科技投资合伙企...
科学家揭秘豆科植物待“菌”之道 科技日报上海5月7日电 (记者王春)豆科植物既能“热情招待”根瘤菌来获取氮肥,又能坚决抵抗病原微生物...
原创 安... 2025年最卷的手机是什么? 不是折叠屏,不是AI拍照,而是谁能让你彻底忘记‘充电宝’这三个字! R...
小屏幕连通大课堂(解码·思政课... 本报记者 丁雅诵 阳光明媚,海风徐徐,浙江宁波北仑区梅山红桥横跨海面,红色桥身与碧海蓝天交相辉映。 ...
“瑞士研发可食用机器人蛋糕” 2025-05-07 17:41:03 作者:狼叫兽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于4月13日发布消息称...
填充剂化学物质成分测定配方分析... 填充剂作为一种重要的添加剂,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塑料、化妆品、医药等。这些填充剂的主要化学成分是...
中信证券:2025年将成为具身... 人民财讯5月8日电,中信证券研报认为,2025年将成为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的量产元年,具身智能机器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