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的斯克斯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批应用于人形机器人的反式行星滚柱丝杠副正在加紧生产。这款曾长期依赖进口的核心部件,如今不仅实现了国产化突破,其精度和寿命更超越国际同类产品。
“我们通过自主创新,成功攻克了多项‘卡脖子’技术难题。”该公司董事长冯虎田自豪地说,今年产值有望突破3600万元,五年内将形成2亿元的产业规模。作为专注于机器人关键核心部件研发制造的高新技术企业,斯克斯机器人持续在细分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去年,该公司已实现人形机器人灵巧手用微型滚珠丝杠副的批量化生产,今年与南京埃斯顿联合申报了工信部“人形机器人”揭榜挂帅项目,成功研发“直线型电驱动关节”重点产品,该产品可广泛应用于人形机器人的大臂、小臂、腰部及腿部等关键部位,目前已完成试制阶段。
当前,海州区正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全面重塑区域产业格局。通过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深入推进“智改数转”等系统性举措,新质生产力发展势头强劲。数据显示,海州区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已达269家,其中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及高端装备制造(“三新一高”)领域企业占比达65.43%,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走进中蓝连海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实验室,科研人员正对耐盐低温菌剂进行稳定性测试。“目前,我们围绕水处理、土壤修复及盐碱地治理等多方面进行产品和技术研发,其中,研发的耐盐脱氮微生物菌剂已经全面实现了产业化。”该公司环保研究所所长田凤蓉说。
海州区的创新实践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的生动图景。在政策层面,今年年初,区里出台《新春助企惠民促消费十条措施》,为24家重点企业发放奖补420万元;在平台建设方面,依托北大分子研究院、悟空智算研究院等16家新型研发机构,吸引30余家科技企业入驻;在人才引进上,建立130家企业的梯度培育库,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结对攻关。这种立体化的创新生态,让各类创新要素在海州这片沃土上加速汇聚、深度融合。
在日出东方控股的热泵智慧工厂,数字化改造带来的变化令人惊叹。电子屏上,生产进度、质量数据实时跳动;流水线上,机械臂精准装配,AGV小车穿梭运送物料。“过去3年投入的1.1亿元智能化改造资金,换来的是订单交付率从81.1%跃升至97.9%。”项目负责人指着生产线介绍,通过“智改数转”,产品不良率已降至0.38%,生产效率提升35%以上。这家传统制造企业焕发的新活力,正是海州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写照。
从国产机器人核心部件的突破,到盐碱地治理技术的创新;从传统工厂的智能化改造,到未来产业的超前布局,海州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实践,展现出一个老工业基地向创新高地转型的坚定步伐。在这里,政策、资本、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正在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价值实现。”海州区科技局局长马玉青说,“通过强化科技创新、布局未来产业、优化政策服务,我们将构建以高新技术企业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矩阵,推动产业加速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唐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