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简介
魏剑,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获陕西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陕西青年科技奖等荣誉称号,陕西省纳米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陕西省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国际合作基地副主任,主要从事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纳米材料与特种陶瓷及涂层、纳米能源材料等方面研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重大基础研究等项目,发表论文100余篇,专利20余项。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二等奖,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二等奖。
水泥能发电,还能储电?近日,我国科学家发布了全球首创的仿生自发电—储能混凝土。该技术直击建筑行业高能耗痛点,以水泥为载体开辟全新能源路径,有望重塑未来建筑与能源格局。
在未来城市和智慧交通中,自发电、自储能水泥基复合材料制成的建筑和高速路面,可有效地对热能进行转换收集并存储。畅想一下,未来建筑结构有望“自主供电”,高速公路新能源汽车有望“行驶充电”……这一新材料还有望拓展到远海、深地、极地环境的基地建造,未来智慧道路,甚至AI+城市等场景,前景广阔。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魏剑教授课题组正在研究相关领域,包括水泥基自发电、水泥基储能等。
这类智能水泥基复合材料有哪些“黑科技”?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专访了魏剑教授,为大家一一解答。
>>利用温差
最终把热能转化为电能
华商报:通俗易懂地讲,什么是储能混凝土?
魏剑:储能混凝土其实不能完全叫做储能混凝土,可以称它为功能性混凝土或智能混凝土。因为混凝土一般作为结构材料来用,盖房子、建桥等,混凝土主要用来受力,而智能混凝土在确保作为结构件承载力同时,有其他功能特性。实际上它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发电类的,一个是储能类的。
还有一些其他功能性的混凝土,比如储热的混凝土,其利用内部的相变,将热能储存,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将热量放出;还有弹性混凝土,它含有一定弹性功能,从而起到减震作用。
华商报:“发电”和“储能”两款材料,具体是怎么制成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魏剑:发电混凝土主要与电学性能相关,属于能源能量转换类的,也叫热电类混凝土,我们的建筑物,包括路面(地表上下)、房屋(室内室外)等,始终处在温差的条件下,热电类材料就会把温差转化为电能。
这个转化的原理是什么呢?材料内部有很多离子电子,也就是载流子(电流载体),它在温差条件下,一边热一边冷。这个时候由于热扩散效应,材料内部的这些载流子,在热的那一端能量就比较大,活动就比较剧烈,冷的那一端正好相反。那么这些载流子会自发地从活动剧烈的这一端,迁移向冷的那一端,就像水里的墨水一样,自然就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迁移,迁移的过程就形成了电流,所以,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把热能转化为电能。
目前还有一种发电类混凝土比较有意思,它不仅可以发电,还可以储电。混凝土内部有很多孔隙,当这些孔隙内部含有水的时候,混凝土中的物质会在孔隙液中溶解形成离子,但这些溶解的正负离子热迁移的速率不同,就像是太阳出来以后,一群孩子为了躲避太阳,从太阳照射的区域向阴凉地奔跑,不同的孩子奔跑速度不同。
离子迁移有快有慢,而它们带有电荷,当这些正负电荷在混凝土内部分布不均匀时,在宏观上就会表现出电势差,就可以达到发电的目的。
储能混凝土,其实就是达到能量存储的目的,有两种,一种就是类似电动汽车储能电池的方式,通过电化学方式储存能量;另外一种方式呢,我们叫做电容器类储能混凝土,这种方式的原理专业性比较强。
>>目前有热熔除雪混凝土
华商报:储能混凝土怎么使用?有实际案例吗?目前进入市场了吗?将用在什么场景?
魏剑:目前,不管是储能类混凝土,还是发电类混凝土,都是一种新型的混凝土,使用方面,还没有一些实际的案例,只是有一些展示性的案例。因为这种新型混凝土的结构材料发生了变化,如果变化,需要与建筑整体重新接入,建立新标准,这个还需要时间。
新型混凝土的优势在于把结构性和功能性结合在一起,将建筑和路面整合了起来,还有,它是一个长寿命的、大规模的储能和发电系统。
所以目前它还没有进入市场,目前有的功能类混凝土,主要是热熔除雪的,就是通过混凝土的导电性来给它施加一定的电能,特别是在寒冷地区,功能类混凝土帮助融化路面的积雪。其他类的新型混凝土要走的路还很长。
>>一公里长路面一天能产生十几度电
华商报:一块水泥砖能储存多少电?使用寿命又能有多长?
魏剑:电量方面,目前还不好衡量,我们也按照相关指标算过一次,比如按热电转换的路面来算,一公里长、10米宽的路面,按正常二三十度这样的温差条件下,一天能产生十几度电,但要达到使用的程度还有很长的距离。从使用寿命来说,比其他类的电子产品要长很多。
如果是室外使用环境,相对其他电子产品,使用环境要恶劣一些,比如降水等因素,使用环境要更复杂一些。所以,寿命这块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系统的研究,只是做了一些初步的工作。
>>高速公路变充电道路需解决诸多问题
华商报:畅想一下,家里的水泥墙有可能变成"充电宝"吗?高速公路会不会变成“充电道路”?
魏剑:家用能量充电宝,这个我觉得是有可能去实现的,但这里面实际问题还有很多,目前这方面还没有充分的研究,不过我们可以大胆去畅想各种可能性。对于高速公路能否变成充电道路,这是有可能的,但需要克服或者解决这些发电模块的连接问题,以及如何与道路结构相结合的问题。
>>这种混凝土的电流在安全范围内
华商报:未来的住房是不是可以不用连接电线了,实现“自我供电”?
魏剑:从目前来看,自我供电不一定能实现,它只是电能的一个有效补充方式。
华商报:这种混凝土盖的房子安全吗?打雷时会不会容易触电?
魏剑:安全性不用担心,因为混凝土本身产生的这种电压或电流目前看还是比较低的,完全在一个安全范围内。不会有打雷触电的风险。
华商报:这种混凝土盖的房子成本会比普通混凝土高多少?
魏剑:目前看,使用成本当然会比普通混凝土要高不少,因为使用的混凝土工艺与现有混凝土有比较明显的差别。如果未来有一天,实际应用多了,随着规模化的上升,成本可能会逐渐降低。
>>与太阳能之间是互补关系
华商报:这种混凝土冬天和夏天发电效果有差别吗?
魏剑:不能拿冬季和夏季来说,主要得看温差情况,就是刚刚讲的,热端和冷端之间温度差有多少,这个对它发电效率影响比较大。目前,科研人员在夏季的观察和研究多一些,冬季特别是零度以下,研究相对较少。当然肯定也是有差异的,在低温环境下,即使存在相同的温差,载流子迁移的速率也会下降。
华商报:与太阳能配合使用,能提升多少能源利用率?
魏剑:目前,从发电效率上来说,还是远远不能与太阳能相比的,它与太阳能之间是一个互补的关系。太阳能受气候天气影响非常大,新型混凝土相对影响较小,主要依赖温差产生电能。
华商报:传统水泥为能耗大户,这种新材料如何帮助建筑行业减少碳排放?有相关研究数据吗?
魏剑: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企业能耗减排方面还没有相关数据。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新材料相比传统材料,一定是节能低碳的。
>>如何与建筑结构
路面结构相结合是难题
华商报:目前还存在哪些技术难题?
魏剑:目前确实存在技术难题。第一就是效率方面还需要一个大的提升,目前与实用这块儿还有比较大的差距;第二就是如何与我们的建筑结构和路面结构相结合,不能只是单一的技术,这个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华商报:请介绍一下这一新材料的前景,比如未来这一新材料是否有望拓展到偏远地区无人基站供电、低空飞行器续航补能等场景呢?
魏剑:无人基站用电量较大,不好说,但对于无人机或其他小规模供电的平台,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
华商报:预计何时能大规模推广应用?
魏剑:我预估,得10年以上吧,大规模使用可能需要更长时间。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任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