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约翰·济慈在200年前写下“世间没有什么是稳定的,喧嚣是你能听到的唯一音乐”时,他或许并未意识到,这句话竟成为AI时代绝佳的注脚。
技术的洪流裹挟着一切向前,而企业在这场大潮中,要么成为规则的重塑者,要么沦为被规则重塑的对象。紫光股份旗下新华三的选择很明确:它要成为那个“铺轨人”。
AI热潮下的焦虑与抉择
在刚刚结束的亚布力论坛上,企业家们的讨论几乎被AI垄断。当西方惊叹于中国AI技术的“斯普特尼克时刻”,中国科技企业也在兴奋与焦虑中寻找自己的位置。
AI的通用性和颠覆性意味着,那些拒绝拥抱AI的企业,注定会被时代抛弃。新华三集团高级副总裁、首席信息官谌平认为:“未来五到十年,企业最重要的核心资产,一定是基于对AI的投资与建设。”他将AI定义为“未来企业的创新底座”,这不仅是技术的选择,更是对生产力本质的重新定义。正如内燃机取代马车,电力重塑工业,互联网重构商业,AI正在以同样的方式改变企业的组织形态与价值创造方式。
从“人适应系统”到“系统重塑人”
但自我革命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麦肯锡的数据显示,70%的中国企业数字化改革仍停留在试点阶段,仅有20%的投入能产生清晰回报。技术的落地需要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而新华三选择了以自身为试验田,将AI深度植入研发、供应链、管理等核心环节,完成了一场脱胎换骨般的自我进化。
位于杭州的新华三未来工厂,是AI赋能制造业的缩影。这座工厂通过AI、5G、物联网等技术,实现了从生产测试到仓储物流的全流程无人化作业,整体自动化率接近90%,已成为业界领先的智能工厂样板。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新华三“AI in All”战略的实践样本。
在研发领域,新华三通过训练专属大模型,将历史代码库训练成符合新华三开发标准并且“最懂新华三”的AI开发助手,目前已经实现了超过35%的代码转化率。“这意味着新华三大概1/3的代码,是由AI去生产的,极大提高了我们工程师的开发效率。”谌平介绍。
当外界仍沉浸于AI是否会引发职业危机与失业风险时,新华三的工程师,已经从“码农”转型为AI技术变革下的“架构设计师”,效率革命正在发生。
当企业在发展创新过程中,形成的内部经验、业务知识等智识资产散落于数百万份文档、邮件与系统内,员工每天要浪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搜寻信息。新华三从生产力需求出发,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痛点,基于AI大模型和自身庞大的业务知识库储备,打造了AI助手“知道”。 谌平介绍,AI助手“知道”通过语义理解和知识图谱,将分散数据整合为动态知识库,让知识获取效率提升90%以上。
同时,在业务全球化过程中,新华三自主研发的AI翻译引擎,可以支持多语种的互译,迄今已经累计翻译专业技术文档超十亿字,准确率媲美专业译者,在大规模节约翻译成本的同时,能够帮助一线业务人员有效提升互译响应速度至分钟级。
新华三的实践表明,AI不是简单的效率工具,而是生产力的重塑。它让系统重塑人,而不是让人适应系统。这种从“认知革命”到“生产力革命”的进化,是新华三变革的内核。
从自我革命到生态赋能
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理论告诉我们,真正的创新不仅在于技术突破,更在于对生产函数的重构。新华三的AI自驱实践,正是这种重构的典范。它通过“自我革命”,重塑了研发、管理、供应链等核心流程的效率边界。
目前,新华三在AI领域正聚焦于两大战略:即通过“AI in ALL”,增强算力与联接的协同效应;同时,加速“AI for ALL”,以AI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赋能百行百业的智能化变革,与产业参与者一道,通过技术共享与场景共创,让人工智能应用变得更容易、更高效、更普惠。
新华三的实践告诉我们,AI不是一场技术的狂欢,而是一场生产力的革命。它要求企业以自身为试验田,经历“先痛、先错、先纠正、先进化”的完整链路,才能真正拥抱AI时代。正如谌平所言:“让业务AI化,而不是让AI业务化。”
在AGI的黎明前夜,新华三选择成为那个铺轨人。它不是要定义规则,而是要让规则更好的服务于业务;它不是要成为主角,而是要让百行百业共同书写AI时代的未来。这种哲学,或许才是新华三真正的“全栈”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