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经济正陷入低迷,通胀高企、产业链重构、地缘冲突频仍,企业与市场都在经历一场穿越周期的集体考验。在这片充满不确定性的迷雾中,人工智能(AI)却以惊人的速度突围而出,成为全球普遍看好的“确定性”变量,为未来注入前所未有的信心与动力。
高盛研究指出,生成式AI有望在未来十年内使全球GDP提升约7%,相当于新增近7万亿美元的产出,并推动全球生产率年均增长率提高约1.5个百分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亦预计,从2025年起,AI每年将为全球经济贡献0.5个百分点的增量。在此基础上,华尔街一批持乐观立场的投资人士进一步预测:全球经济将在2028年迎来拐点,到2030年有望实现接近10%的增长速度。要知道,当下全球年均经济增速仅约2%,即便提升至4%至5%也已属罕见。支撑这一宏大预期的核心逻辑,正是对AI在提升生产效率、重塑产业结构和释放创新红利方面的高度认可。
这种判断,并非盲目乐观,而是深植于人类科技演进的历史脉络之中。从蒸汽机、电气化到互联网,每一次技术革命都深刻重构了生产方式与社会形态。蒸汽机开启机械化时代,电气化推动工业大规模扩张,而互联网则彻底变革了信息流通和商业模式。但回顾过去50年,互联网对生产效率的实际提升,远不及前两次工业革命——它更多改变了消费习惯和交流方式,而未能彻底改写传统产业的效率逻辑。
AI的革命性则在于,它不仅作用于“物理世界”,更深刻介入“认知过程”。它正在让脑力劳动实现部分自动化,从内容生成到数据分析,从流程优化到战略决策,AI正快速渗透到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这意味着,AI对知识经济的赋能力度,将远超以往任何一次技术浪潮。
硅谷的科技精英早已嗅到变革的气息。他们普遍认为,AI不仅将极大提升劳动生产率,更将在组织形态、市场结构乃至社会制度层面引发系统 性的重构。企业的运作方式正在发生深刻转变:战略判断愈发依赖实时数据与智能建议,流程效率通过算法持续迭代优化,组织边界因平台化与虚拟化而变得更加柔性与开放。
AI的崛起,是一次全方位的挑战,也是一种深远的希望。对企业而言,这意味着战略重塑的关键窗口期已经开启;谁能率先理解、驾驭并嵌入AI,谁就可能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赢得先机。对管理者而言,这更是一场认知方式与领导逻辑的根本性变革,需要我们持续学习、快速适应、审慎决策。
当然,任何技术革命都伴随着摩擦与风险,AI亦不例外。它将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现有的就业结构,带来新的伦理、治理与社会协同挑战。但从更长远的历史视角来看,人类对技术的掌控力终将超越短期焦虑。真正决定未来走向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我们如何使用它、引导它、共同治理它。
当我们在穿越周期的十字路口探寻方向,AI或许正是那束照亮前路的光。它不是终点,而是新纪元的起点。对于今天的管理者而言,真正的责任,不仅在于看清趋势,更在于以责任感与想象力,引领企业走向一个更具韧性与活力的未来。
(作者:孙玉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