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承载着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智慧积淀,在全球化与科技革命的浪潮中,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蜕变。从《黄帝内经》的“阴阳五行”到人工智能(AI)的“深度学习”,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既是守正传承的必由之路,也是融合创新与原创发展的历史机遇。
近年来,AI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中医药的守正传承、融合创新、原创发展提供了全新路径。从理论体系的现代诠释,到临床诊疗的数智转型,从国际传播的系统破局,到产业生态的全面重构,AI正以“科技之翼”助力中医药实现跨越发展。在这场变革中,我们既要敬畏中医药学的深邃智慧,也要拥抱数智技术的澎湃动能,让千年岐黄焕发新生机。
理论诠释:用现代语言阐发中医智慧
中医药理论的现代诠释,不仅是学科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突破文化壁垒与实现国际传播的重要抓手。以“命门研究”为例,这一源自《黄帝内经》的核心理论,因历代医家对其定位与功能等争议而长期处于“玄之又玄”的境地。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80后老中医”林明欣博士通过对《黄帝内经》《难经》《外经微言》等中医古籍的系统梳理,提出“命门是人体产生、传递、调节生命物质、能量、信息之总枢纽”,将传统脏腑定位升华为生命调控的核心系统。这一创新诠释不仅传承《难经》元精、元气、元神“三宝”统于命门之精华,更融入了现代系统论思想,将命门从解剖学意义上的器官转化为功能性的生命调控网络,使其成为连接中医整体观与系统生物学的桥梁。
类比推理是现代逻辑学的科学推理方法,通过建立相似性联系使复杂概念变得直观。林明欣将“命门火衰”比作“体内阳光不足”,将肿瘤微环境喻为“阴寒潮湿土壤”,并将肿瘤治疗中的“温补命火”类比为“阳光普照”,通过中药、针刺、艾灸等综合疗法(“太阳疗法”)改变机体内环境,促使肿瘤代谢产物以“废水”形式通过肠道、泌尿道、呼吸道、汗腺等通道排出。这种“可感知”的诠释方式,既保留了中医“取象比类”原创思维,又契合现代人对科学逻辑的认知需求,成功消除了文化隔阂。
AI通过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等技术,能够为中医理论现代诠释提供可验证的科学框架。例如,通过绘制历代医家论述命门的知识图谱,可构筑“命门系统公共知识库”;利用AI揭示命门与脏腑、气血、经络的关联网络,可提炼出普适性诊疗规律。在中医教育上,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设计交互式案例,可打造“中医原创思维训练智能平台”,让学习者通过调整“虚拟参数”观察机体变化,在人机互动中理解“天人相应”的深层逻辑。
清华大学北京市中医药交叉研究所开发的“中西医药分子网络导航系统”,可将中医宏观理论与微观生物学机制关联,已在中医原理阐释、中药新药研发、肿瘤新型标志物研发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这种“中医为体、科技为用”的创新范式,既保留中医整体思维,又赋予中医理论科学内涵。正如林明欣所言:“中医现代化不是西化,而是用现代语言讲好中医故事。”
科技筑基:凭高质数据构筑数智基石
中医“数字化”和“数智化”的核心挑战,在于传统诊疗数据的非标准化与主观性。望、闻、问、切“四诊”信息高度依赖医师经验,且多以“舌红”“苔黄”“脉弦滑”等定性描述为主,难以满足AI对结构化、量化数据的需求。钱学森提出的“唯象中医学”理念强调,需将临床经验转化为可计算模型,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突破“三大瓶颈”:一是术语表述不统一,二是诊疗记录非结构化,三是“四诊”信息难量化。
现代检测技术的突破可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例如,舌诊仪通过高分辨率图像分析与机器学习算法,可将舌象分解为颜色、纹理、裂纹等系列量化指标,在短时间内可完成体质辨识;力学传感器阵列可捕获脉搏波的幅度、频率、节律等参数,将“浮沉迟数”等脉象转化为可视化数据流;红外热成像技术通过体表温度分布图,可直观呈现“命门调控阳气”的动态过程,为“寒热辨证”提供客观参考,让中医诊疗不仅是“经验判断”,而是走向“数据驱动”。
与此同时,AI驱动的中医古籍知识库建设也正在加速。例如,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基于“知识元”的方法构建中医古籍知识库系统,通过专家解析标注形成以“知识元”为关联的知识网络,进而实现中医古籍知识有效查询与智能识别;“数智岐黄”大模型依托1000余本古籍及8万方剂数据,构筑动态交互知识图谱,实现证候辅助诊断与方剂推荐;北京怀柔科学城的“玄黄”大模型整合中医药古籍文献、临床医案及现代健康数据,构筑全球首个覆盖“诊断-干预-日常管理”的中医药多模态知识图谱。这些技术突破标志着中医诊疗正从“经验判断”走向“数据驱动”,为AI与中医药的深度对话奠定了基石。
临床突破:借AI赋能开辟抗癌新路径
中医药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而AI技术正在将这种生命力转化为可复制的科学范式。林明欣提出的“命门火衰致癌假说”,通过“扶阳、散寒、除湿”改变肿瘤微环境,突破了晚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期不足1年)4年无复发,更是突破了未分化肉瘤患者(生存期不足2年)7年无复发,且上述患者生活如常人。患者王风与王鹏(均为化名)的治疗方案融合了“四逆汤”加味、针刺印堂穴与艾灸命门穴、神阙穴,其治疗过程中出现“便多、汗多、痰多”现象,为“邪气外排通道”,进而验证了“阳光普照则阴邪自退”的科学规律。若能借助AI技术,将此确有疗效的个体化诊疗方案转化为可复制的临床路径,中医药必将以更精准、更高效、更可靠的形式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中国方案”。
以肿瘤为例,AI在肿瘤治疗中的价值可概括为“三重增强”。
一是“决策增强”,AI通过整合多模态数据辅助临床决策,可显著提升诊疗效率。例如,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推出的“广医·岐智”大模型,整合了院内临床数据、中医古籍及名医经验,覆盖诊前至诊后全链条,能在2至3秒自动生成病历文书,并提供辨证思路、方剂推荐、用药禁忌等诊疗建议,可帮助医生减负与提效。
二是“预测增强”,通过整合患者历史数据、症状变化趋势和治疗反应,AI系统能够预测疾病发展轨迹和治疗效果,提前识别可能出现的“排邪反应”,使医生能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优化诊疗过程,助力提升疗效。
三是“研究增强”,AI加速了肿瘤生物学机制与新疗法探索,如清华大学李梢团队采集并解析50余万例胃炎癌转化中西医临床数据,并通过解析多层次生物网络,发现胃癌风险预警相关中西医特征以及“胃癌极早期细胞”。
这种“精准化+普惠化”诊疗模式,既传承中医辨证、识机、论治精华,又融入了数据智能的时代内核。更深远的意义在于,AI可推动中西医诊疗模式深度融合。国医大师朱良春倡导“辨病与辨证结合”,在AI辅助下可升级为“病-证-方”诊疗方案,可通过AI生成覆盖肿瘤分期、证候演变、方剂调整的全过程、全方位、全链条诊疗方案,助力降低胃癌误诊率。正如林明欣所总结的“抗癌公式”:强大的内心、和谐的环境、合理的治疗各占1/3,AI可将这“三大要素”转化为可量化、可视化、可优化临床路径的核心引擎。
从国医大师朱良春“发皇古义,融会新知”之教诲,到“80后老中医”林明欣“命门系统+AI”之探索,他们始终在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中助力中医药守正传承、融合创新、原创发展。AI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是对话媒介。当千年岐黄智慧与数字文明深度交融,中医药必将以更加自信的姿态高质量走向世界,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中国方案”。正如林明欣所指出:“中医国际化不是迎合,而是以科学共识架起文明互鉴桥梁”,在这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中医药的每一次突破,都是对生命奥秘的全新诠释,也是对文明互鉴的生动注解。将至已至,未来已来,唯变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