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深度科普:只有观测这个真实世界才真实存在,你敢相信吗?
创始人
2025-05-28 03:20:38
0

20 世纪 20 年代,物理学正处于一场深刻的变革之中,经典物理学的大厦在一系列新的实验和理论冲击下摇摇欲坠。在这个充满探索与未知的时代,位于美国新泽西州的贝尔实验室进行了一项看似普通却注定要改写物理学历史的实验 —— 电子双缝实验。

在当时,人们对电子的认知停留在它是一种微小的物质颗粒,就像缩小版的台球,有着确定的位置和轨迹 ,遵循经典物理学的运动定律。为了深入探究电子的性质,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们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装置:用电子枪向一块前面设有两条细缝的屏幕发射电子,电子穿过双缝后,会击中后面的接收屏幕,科学家们则通过观察电子在接收屏幕上的分布状况来获取信息。

实验开始了,当一束电子被发射出去,穿过双缝后,屏幕上出现的图案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人。原本按照经典物理学的预测,如果电子是粒子,屏幕上应该出现两条与狭缝对应的亮纹,就像用机关枪扫射双缝后,子弹只会在与双缝连线的延长线上留下弹孔。

但实际情况是,屏幕上出现了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这是典型的波的干涉现象,就如同水波通过双缝后相互干涉形成的波纹。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当科学家们将电子一个一个地发射,每次只有一个电子通过双缝时,最初,每个电子似乎随机地分布在整块屏幕上,毫无规律可言。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神奇的事情发生了,这些单个电子留下的痕迹逐渐积累,最终竟然也形成了波特征的条纹。这意味着,每个单独的电子都具有波动性,它在穿过双缝时,并不是像粒子那样只通过其中一条缝,而是以某种方式同时通过了两条缝,自己与自己发生了干涉。

这个实验结果彻底颠覆了人们对电子的传统认知,电子长久以来被认为是一种粒子,结果却被发现具有波动性,而光长久以来被认为是一种波,却被发现具有粒子性,微观世界的这种波粒二象性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和经典物理学的理论大相径庭 。

为了解释这个奇怪的实验结果,玻尔和他的同事们创立了量子力学,一套充满了奇思妙想和矛盾观点的理论,它打破了传统物理学的确定性和连续性,引入了概率和不确定性的概念 。

为了解释电子双缝实验等一系列令人费解的量子现象,玻尔和他的同事们创立了量子力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哥本哈根解释,这一解释成为了量子力学的正统诠释,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

哥本哈根解释的核心观点之一是不确定性原理,由海森堡提出。

该原理指出,我们无法同时精确地测量一个量子粒子的位置和动量。这并不是因为测量技术的限制,而是量子世界的内在本质。在经典物理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精确测量物体的初始位置和速度,根据运动方程准确预测其未来的状态 。但在量子世界里,这种确定性不复存在,我们只能用概率来描述量子粒子的行为。

以电子为例,在没有观测之前,电子的位置和动量都是不确定的,它处于一种概率分布的状态,我们可以用波函数来描述这种概率分布。

波函数就像是一种 “概率波”,它在空间中展开,代表着电子出现在各个位置的可能性。当我们对电子进行观测时,波函数会瞬间 “坍缩”,电子会随机地出现在某个确定的位置,其动量也相应地确定下来,但我们无法提前预知它会出现在哪里 。

为了更形象地理解这一概念,我们可以用旋转硬币来打比方。当一枚硬币在旋转时,它既不是正面朝上,也不是背面朝上,而是处于一种正面和背面的叠加状态,就像电子在观测前处于多种可能性的叠加态一样。

只有当我们伸手去抓住硬币,迫使它停止旋转时,它才会确定地呈现出正面或背面的状态,这就如同对电子进行观测导致波函数坍缩,使其从不确定的叠加态转变为确定的本征态 。

玻尔的互补原理也是哥本哈根解释的重要组成部分。

互补原理认为,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粒子的波动性和粒子性是互补的性质,不能同时被观测到 。在某些实验中,电子表现出粒子的特性,比如在被探测时,它会在屏幕上留下一个确定的亮点,就像一个粒子撞击屏幕;而在另一些实验中,如双缝实验,电子又表现出波动的特性,形成干涉条纹 。

这两种性质看似相互矛盾,但却是描述微观粒子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它们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交替显现,共同构成了微观粒子的完整图像 。

根据哥本哈根解释,观测行为在量子力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观测不仅仅是获取信息的过程,更是改变量子系统状态的关键因素。在没有观测时,量子系统处于一种不确定的叠加态,各种可能性同时存在;而一旦进行观测,量子系统就会被迫 “选择” 一种确定的状态,从可能变为现实 。

这意味着,量子世界的现实是由观测者的观测行为所塑造的,观测让量子从可能状态变为现实存在,这与我们日常生活中对现实的认知截然不同,在宏观世界中,物体的存在和状态是客观确定的,不受观测者的影响 。

在量子力学的众多奇妙现象中,观察者效应无疑是最令人费解和着迷的之一,它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观测行为与量子系统之间神秘联系的认识,也让我们对微观世界的本质有了全新的思考 。

为了更深入地探究电子的波粒二象性和量子世界的奥秘,科学家们在双缝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引入了探测器来观测电子的行为 。在最初的双缝实验中,电子表现出了波动性,当一个一个的电子被发射通过双缝时,最终在屏幕上形成了干涉条纹 。但当科学家们在双缝旁边安装探测器,试图观测电子究竟是通过哪条狭缝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

一旦探测器开始工作,对电子进行观测,电子的行为就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原本以波动形式同时通过两条狭缝并产生干涉条纹的电子,此时却表现出了粒子性,它们似乎 “知道” 自己正在被观测,于是乖乖地选择通过其中一条狭缝,屏幕上的干涉条纹也随之消失,只留下两条与狭缝对应的亮纹,就像经典物理学中粒子通过双缝的情形一样 。

这种观测行为对电子状态的影响,被称为观察者效应。

它表明,在量子世界里,观测行为并非是一个被动的信息获取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能够改变被观测对象状态的行为 。观测仪器与量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量子系统从原本的不确定叠加态坍缩到一个确定的本征态 。就好像电子在没有被观测时,处于一种充满可能性的 “迷茫” 状态,以概率波的形式同时探索着两条路径;而一旦被观测,它就被迫 “做出选择”,呈现出粒子的特性,只通过一条确定的路径 。

观察者效应不仅仅是一个理论上的推测,它已经在无数的实验中得到了验证 。这些实验结果让科学家们感到震惊和困惑,因为它违背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直觉和经典物理学的观念 。

在宏观世界中,我们可以对物体进行观测而不会对其产生明显的影响,例如我们观察一辆行驶的汽车,并不会改变汽车的运动状态 。但在微观的量子世界里,观测行为却具有如此强大的影响力,这使得科学家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

在量子力学的奇妙世界里,约翰・惠勒于 1978 年提出的延迟选择实验,再次震撼了科学界,它将量子力学的诡异特性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直接挑战了我们对因果律的传统认知 。

因果律,作为经典物理学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逻辑,认为原因总是先于结果发生,过去的事件决定了现在和未来 。然而,延迟选择实验却似乎打破了这个看似牢不可破的定律,让我们对时间和因果关系的理解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之中 。

延迟选择实验的基本设置巧妙而精妙 。从一个光源发射出单个光子,光子会遇到一块半透镜,这块半透镜就像是一个神奇的 “命运分叉口”,它有 50% 的几率让光子通过,就像光子选择了一条 “光明大道” 直接前行;同时也有 50% 的几率将光子反射,仿佛光子走上了另一条 “曲折小路” 。在通过半透镜后,光子有两条可能的路径,分别通过反射镜 A 和 B,这两条路径就像两条不同的人生轨迹,各自延伸 。而这两条路径会在 C 处交汇,这里就像是命运的交汇点 。

在 C 处,实验者拥有了决定光子命运的 “神奇权力”,可以进行神奇的操作 。实验者可以选择放置一个探测器,这个探测器就像是一个 “窥探者”,用来探测光子究竟是通过了哪条路径,此时实验就像是在问光子:“你到底走了哪条路呢?” ;也可以选择放置一块半透镜,让光子发生自我干涉,就好像让光子自己与自己 “相遇”,产生奇妙的干涉现象 。

按照我们的常规思维和经典物理学的观念,光子在通过半透镜时就已经确定了自己的路径,要么通过反射镜 A,要么通过反射镜 B,就像一个人在人生的岔路口做出选择后,就会沿着这条选定的道路走下去 。然而,延迟选择实验的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完全违背了我们的直觉 。

当实验者在光子已经通过半透镜,即将到达 C 处时,突然决定放置半透镜,让光子发生干涉,神奇的是,光子似乎能够 “回溯” 到过去,调整自己之前的路径选择,表现出波动性,产生干涉条纹,就好像它知道自己即将要发生干涉,所以提前改变了自己的行为 ;而当实验者决定放置探测器,测量光子的路径时,光子又会表现出粒子性,只通过其中一条路径,仿佛它又 “乖乖地” 按照粒子的方式行动 。

这种 “后选择” 效应简直不可思议,就像是我们在电影播放结束后,还能决定电影开头的情节一样荒谬 。它似乎表明,我们现在的观测行为能够改变光子过去的选择,结果竟然先于原因发生,这与我们传统的因果律观念背道而驰 。

在传统观念中,原因是因,结果是果,因果之间的时间顺序是不可颠倒的 。但在延迟选择实验中,光子的行为却像是被未来的观测所影响,这让科学家们陷入了沉思,也引发了无数关于因果律、时间本质和量子力学基础的激烈讨论。

在经典物理学的决定论框架下,宇宙中的一切事件都是由先前的原因和自然规律严格决定的,未来是完全可以预测的 。然而,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打破了这种决定论的世界观,微观粒子的行为表现出不可预测的随机性 。

一些学者认为,这种量子不确定性可能为人类的自由意志提供了空间,因为如果微观世界存在不确定性,那么宏观世界中的人类决策和行动也可能并非完全由过去的事件所决定,从而具有一定的自由意志 。但也有观点认为,量子不确定性只是微观层面的现象,在宏观层面,物体的行为仍然遵循着确定性的规律,人类的自由意志仍然只是一种幻觉 。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杭州以优良营商环境释放创新活力... 本报记者  窦瀚洋 从人形机器人,到脑机接口设备,再到人工智能大模型,今年以来,一批来自浙江杭州的科...
不听人类指挥 OpenAI模型... 当地时间5月25日,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美国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公司新款人工智能...
算盘珠子崩一脸:跟中国争,英美... ► 文 观察者网 王一 当今全球人工智能(AI)竞赛愈演愈烈,各国都在大力投资AI以期率先掌握这项事...
天问二号任务发射圆满成功!我国... 从国家航天局获悉,5月29日1时3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Y110运载火箭,成功将行...
6G,打造智慧社会的数字基石(... 尤肖虎许 威 图①:2024年7月,观众在北京科博会展台参观“面向6G的通感一体化原型样机”。 杜...
福特斯克泽罗申请电流传感器专利... 金融界2025年5月28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福特斯克泽罗有限公司申请一项名为“电流传感器...
远升起重机取得电动单梁起重机导... 金融界2025年5月28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河南省远升起重机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电...
“人工智能+”开辟就业新空间 又有一批新职业、新工种上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日发布公示,拟新增17个新职业、42个新工种。 很...
高低温交变湿热试验箱:光伏玻璃... 随着“双碳”目标持续推进,光伏发电技术快速发展,光伏组件的环境可靠性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指标之一。作...
全球首款像素发声 OLED 屏... 5 月 28 日消息,韩国浦项科技大学(POSTECH)团队研发出全球首款“像素级发声”OLED 面...
新疆天文台天文知识进校园 点燃... 近日,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联合尉犁县科协,走进尉犁县第二中学与第一小学,为在校师生献上两场妙趣横生的...
无锡容川科技取得往复锯往复频率... 金融界2025年5月28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无锡容川科技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往复锯...
日本出台首部人工智能法 新华社东京5月28日电(记者钱铮)日本参议院全体会议28日以多数赞成票通过首部专门针对人工智能(AI...
推荐移动青花卡最佳套餐选择 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选择适合的手机套餐已成为众多用户的日常需求。中国移动推出的青花卡系列以其灵活...
数智时代,如何赋能文化产业? 伴随着当下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文化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变革、机遇与挑战。数智时代,如何...
宏光机械取得挖掘机油箱防护装置... 金融界 2025 年 5 月 28 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常州市宏光机械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
江苏雷利:公司认为机器人领域是... 证券日报网讯 江苏雷利5月28日在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认为机器人领域是微特电机行业重要...
西安高新区助力民营企业开拓广阔...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随着全球智能制造和数字化需求的快...
送天问二号入轨,长三乙火箭首次... 5月29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
数字技术为云南咖啡种植装上“智... 保山5月28日电(陆希成 倪婷 杜忠恒)28日,记者走进位于云南省保山市潞江坝的一家智能咖啡庄园,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