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从化太平镇水南村,62岁的果农骆叔手指在平板电脑上轻划,无人机应声掠过荔枝林,实时回传的果实特写画面清晰显示在屏幕上。这幕“银发族玩转黑科技”的场景,是广州华夏职业学院“迎南而上”实践团“AI+低空经济”的创新实践。
作为一支连续三年驻扎荔枝之乡的广东青年大学生突击队,该团队今年携升级版“荔智云链”系统,用AI大模型与无人机集群技术破解产业瓶颈,为当地孵育出6名无人机飞手,为水南村留下带不走的“数字火种”。
“荔智云链”落地 果园装上“智慧大脑”
荔枝种得好才能卖出好价钱。“迎难而上”实践团带来的“荔智云链-荔枝智慧管理系统”成为水南村荔农的得力“新农具”——
通过无人机智能巡检,每日自动巡航拍摄,建立果树三维生长模型,精准捕捉每棵果树生长态势;搭载的AI识别引擎能实时诊断炭疽病、蒂蛀虫等12种常见病虫害,自动生成预警报告。系统依据监测数据生成施肥、喷药等智能决策方案,直接推送至农户手机终端。从凭经验巡园到标准化“数字管家”看管,水南村荔枝园实现“两升两降”:产量同比提升20%,优质果率提高15%;农药使用量减少30%,人力成本下降40%,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无人机打通物流末梢 鲜荔“飞”出大山
面对山地果园运输难题,实践团创新打造“低空快线”。载重15公斤无人机每日往返30架次,为农户增收开辟“空中走廊”。满载妃子笑的无人机从坡地果园腾空而起,仅需10分钟即可抵达集散中心,运输效率较传统人力搬运效率提升5倍。
团队无人机飞手叶嘉成介绍:“早上摘的荔枝中午就能发往全国,损耗率从15%降到3%!”
团队拥有2名中国民航局认证的无人机教员和2名无人机飞手,通过“1师带3徒”的培训模式,成功为当地培养了6名本土飞手,打通乡村飞手培训的“最后一公里”。
三年深耕 专业建设赋能乡村振兴
从最初运用无人机喷洒农药,到如今构建起覆盖生产、管理、运输环节的智慧农业体系,“迎南而上”实践团用三年坚守与创新,帮助水南村荔枝产值从亩均4000元增至7500元。当地村委主任点赞道:“大学生们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发展观念的革新,目前已有5户果主动申请加入智慧种植系统。”
未来,团队还将优化AI算法库,开发方言版操作系统,逐步向从化区5大荔枝主产镇推广,让智慧农业飞入寻常百姓家。当科技翅膀掠过青翠山野,这支青年突击队用无人机与汗水,在岭南大地上谱写出一曲动人的乡村振兴青春之歌。
文、图 | 记者 崔文灿 通讯员 曹惠红 纪瑶 罗涵峥